2020屆高考語文作文突破審題第二輪導練復習教案
三是觀察細節(如人物表情、服飾、用具等)。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為什么能流芳百世?除了畫面上耶穌和他12個門徒在同進最后的晚餐那動人的情景構成畫面的整體美以外,還在于這幅畫的細節特別感人,尤其是那個出賣耶穌的叛徒猶大的面部細節畫得傳神。繪畫是如此,看圖作文也是這樣。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看清畫面上有哪些細節,想一想作者畫這些細節的目的。四是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對一幅畫的主題抓得準,看圖作文才能寫得好。這樣,我們就要細心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作者在畫中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頌揚什么?批評什么?作者要說明什么?又是怎樣把自己的意圖表達在畫面之中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看圖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種變式。它與材料作文的不同,只在于看圖作文提供的是圖畫材料,材料作文提供的是文字材料。所以看圖作文的審題思路與材料作文的審題思路大同小異。新材料作文(圖片材料)的審題程序是:
1.概括畫面內容和要點。看圖中畫了哪些人物或事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上面有哪些文字,文字的表達指向是什么。要找全,找準,不要遺漏。
2.確定畫面主體和性質。依據事件的結果,判斷圖畫的性質是正面的,反面的,還是中性的。
3.確定命題者的傾向性。即命題者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或者要說明什么道理。
4.分析原因找說明道理。即分析命題者為什么提倡,為什么反對,如果命題者的傾向性是中性的,要辯證分析,找出命題者要說明的道理。
5.根據性質傾向定主題。根據畫面的性質、出題者的傾向性,確定第一主題。確定主題時,考生要聯系頭腦中的儲備材料,聯系現實生活。
示例:[•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圖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據王鐸作品改動)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步驟:
(1)概括畫面內容和要點。四只貓,面前的桌子上有四盤魚,第一只貓吃完了魚,雙手撫肚;第四只貓未吃魚,去捉老鼠;第三只貓對第二只貓說:“都什么年代了,有魚吃還捉老鼠!”
(2)確定畫面主體和性質。第三只貓、第四只貓是主體,材料的性質主要是反面的。
(3)確定命題者的傾向性。命題者的傾向性是不反對第一只貓“享受”魚,贊成第四只貓捉鼠,但是反對第三只貓認為有魚吃就忘記自己捉鼠的職責了。
(4)分析原因找說明道理。生活條件好了,貓吃魚不是什么新鮮事,關鍵在于第三只貓和第四只貓之間發生的事情讓我們好奇,貓抓老鼠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結果因為有魚吃就成了別人的笑柄了,我們可以由此向人生社會拓展,就會發現這幅漫畫的寓意原來如此:生活條件好了,人們有“魚”吃了,是不是要放棄自己“捉鼠”的本分、職責呢?
(5)根據性質傾向定主題。 享受的同時不能忘記自己的職責、本性、追求、奮斗。
二、命題作文的審題
命題作文是命題者給出一個既定的題目,要求應試者根據指定的題目進行寫作的命題形式。可分為全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命題作文的基本格式是“題目+要求”。題目主要針對作文內容作限定,要求則是就作文的體裁、篇幅等形式作出限制。有時,命題作文就還會在題目和要求之前加上一小段提示。題目、要求、提示都要仔細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