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課案設計
教學設想:教時:二課時。重點與難點:重點為分清邏輯層次,把握演講主旨,體會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愛與和平的精神。難點為品味本文精彩語言,把握其準確、鮮明、嚴密、針對性強的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二十世紀的歐洲,阿爾貝特•施韋澤即史懷哲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于1875年生于法國的阿爾薩斯,青年時代多才多藝,不僅是一位神學和哲學的雙料博士,而且還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音樂的研究家。三十八歲時的史懷哲,已是擁有三個博士學位、又正式取得醫生執照的紳士。然而,就在他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他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到非洲去,到那未開化的黑暗大陸──非洲去。隨后,他放棄在歐洲的優越生活條件和錦繡前程,攜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蘭巴雷內(現在屬于加蓬),在那里,他創建了自己的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治病,幾十年如一日,歷盡艱辛,百折不撓,直到與世長辭。他還寫下了大量有關文化和倫理學的著作,創立并身體力行了“敬畏生命倫理學”。這種倫理學后來被譽為“標志著西方道德進步的一個里程碑”。(讀p63注解1)
二、題解。
1.“呼吁”與“呼喊”有什么區別?
明確:呼喊:喊;嚷。呼吁:向個人或社會申述,請求援助或主持分道!昂粲酢钡膬热萃恰罢妗⑸啤⒚馈,需要大眾共同努力。
2.《我有一個呼吁》,主要呼吁什幺?
明確:呼吁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1)呼吁人們從善去惡,遠離暴行;(2-3)呼吁防治大眾疫病,(4)呼吁放棄原子武器,避免戰爭,和平共處。(5-7)
三、分析課文。
1、(第一段)閱讀第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1)我要呼吁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2)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為有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3)這種倫理否定這些分別,因為評斷生物當中何者較有普遍妥當性所根據的標準,是以人類對于生物親疏遠近的觀感為出發點的。(4)這標準是純主觀的,我們誰能確知這種生物本身有什么意義?(5)對全世界有何意義?(6)這種分別必然產生一種見解,以為世上真有無價值的生物存在,我們可以隨意破壞或者傷害它們。(7)由于環境的關系,昆蟲或原生動物往往被認為沒有價值。(8)但事實上,我們的直覺意識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環繞我們周圍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9)這種對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種精神工作,有了這種認識,我們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態度,而開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價值。(10)同時,獲得這種想法的人會覺得需要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態度,就像對自己一樣。(11)這時候,我們便進入另一種迥然不同的人生經驗。
a、對這段文字,劃分層次:(1)呼吁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2-6)批評與“尊重”相悖的主觀“分別”;(7-11)論證對生命的“全然肯定”是“尊重”的基本內涵。
題中題:史懷哲為什么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為有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即: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生命有沒有價值和意義?生命有沒有高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