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 教學設計
荊軻刺秦王設計方案(一)
總體設計
教材概述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荊軻刺秦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從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的描寫和場面描寫兩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現,這是學習的重點。
思路方法
學習文言文要堅持熟讀,在讀的基礎上做一個欣賞者:故事的主人公是荊軻,故事的主線是“刺”。行刺的緣起,行刺的準備,行刺的實施,無一不處處時時撩撥著你的心弦。在這場慷慨悲壯的斗爭中,我們結識了忠義剛直、果敢機智的荊軻,也認識了外勇內怯的秦武陽,還有豪爽慷慨的樊於期,更有貪殘怯弱的秦王。在身臨其境地欣賞了歷史故事后,還要去做一個積極的知識積累者和儲存者,做一個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判者。在波瀾起伏的故事回味中,完成下列知識的“囤積”:
1.歸納整理本文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和文言句式,這是學習的重點;
2.摘抄積累一些你認為重要的詞語、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并分別進行直譯和意譯;
3.對本文進行評價性閱讀。
課時安排:兩課時。
三維目標
1.復習文學常識《戰國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2.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親、深、解、救、教、敢、還、振、圖、室、詔、被、窮、兵、陣、私”;通假字:“決、卒”;古今異義詞:“涕、幣、提、股”。
3.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和神態描寫,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
故事導入
“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中是斬殺最高軍事指揮首腦。在XX年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孰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人也使用過這一“現代化戰爭手段”,只不過它完全靠個人的力量。這就是發生在我國歷史上戰國末期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勢單力孤的燕國刺客荊軻,一方是勢力強大的秦國皇帝秦始皇。想知道這場實力懸殊的斗爭是如何展開的嗎?想知道這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故事的結局嗎?想去“親歷”這場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扣人心弦的歷史場面嗎?那就讓我們隨著漢代劉向的筆觸,走進兩千年前的秦國吧!
情景導入
我們學過《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咤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很大。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選自《戰國策》的另一篇文章《荊軻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