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 教學設計
(7)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8)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分析鑒賞
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明確:(1)抓住特點。如對送行者的描寫,抓住“白衣冠”這個特點。(2)突出重點。在眾多的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3)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顧及,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4)有條不紊。人物活動按時間順序描寫。(5)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拓展探究
本文向讀者展示了哪幾個角度?
明確:角度之一: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在旦夕。荊軻“奉命于危難之間”,此其一。行刺秦王,須以樊將軍首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荊軻為等助手,“頃之未發(fā)”,太子丹因而“遲之”,荊軻憤然出發(fā),此其三。“朝見”秦王時,秦武陽臨陣怯場,以致秦群臣“怪之”,氣氛驟緊,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就在這一系列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荊軻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練傳神的人物。太子丹婉責荊軻時,荊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快人快語,表現(xiàn)出他勇而多謀、慮事周密的性格特點。“激樊獻頭”時,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先動之以情,后曉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獻頭。太子疑其改悔時,荊軻怒斥太子的幾句話,則表現(xiàn)了他不畏權勢、耿直剛烈的性格。在秦廷上,當秦武陽“色變振恐”時,荊軻的幾句“謝曰”,使秦廷上下疑竇冰釋,使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緩解。真正是化腐朽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絕!“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是荊軻的最后一句話,也是他自明心跡的一句話。盡管太子丹對他產生過懷疑,但荊軻還是堅守信義,對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誠之心,蒼天可鑒!
角度之三:悲壯感人的場面描寫。重點分析兩個場面。一是“易水辭訣”,二是“廷刺秦王”。秋風蕭瑟,筑聲悲涼。在這悲壯而又凄愴的氣氛之中,荊軻先是以歌聲抒懷,最后則毅然“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大義凜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聽到荊軻的歌聲后,起初“皆垂淚涕泣”,繼而“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三個“皆”字,寫出了全體送行者的強烈反應,烘托了送行場面的壯烈氣氛。整個送行場面的描寫,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應。不足百字,卻寫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二是“廷刺秦王”。一個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攪得上下驚惶,亂成一團。作者既從正面描寫了荊軻的行動和神態(tài),也從側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現(xiàn),既描繪了人物,也渲染了環(huán)境,從而突現(xiàn)了荊軻履險不驚、臨難不懼的氣度。
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對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的敘述,贊揚了荊軻機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俠義行為,表現(xiàn)了作者反抗強暴統(tǒng)治的思想,這是本文的主旨,同學們已經領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