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第一輪專題復習39
a.人類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情感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chǔ)。
b.舉禮拜、蘇軾作品為例,表明題載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鳴。
c.科學的深刻性及其應用的廣泛性,與其定律闡述的簡單性成反比。
d.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推動了核能等20世紀新科技的發(fā)展。
【答案】d
【解析】a項原文是說“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藝術(shù)和科學的共同基礎(chǔ),藝術(shù)是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jīng)存在的情感。”對象弄錯。b項原文是“仍然能夠引發(fā)強烈的感情共鳴。” 不是熱鬧的共鳴。c項原文是“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明顯是正比,不是反比關(guān)系。 d項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fā)展,才得以存在。”表述正確。
15.根據(jù)文意,簡要說明藝術(shù)和科學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別是什么。(5分)
【答案】① 藝術(shù)追求的是人類情感的普遍性,優(yōu)秀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引起人們深層的情感共鳴。
② 科學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應用的廣泛也反映了科學原理的普遍性。
【解析】社科文閱讀將“藝術(shù)”與“科學”融合在了一起,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XX年的社科文閱讀中戲劇性地會師,這當真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人文科學不再玄虛,自然科學不再枯燥,社科文閱讀至少從閱讀感受來說更具有親和力;而對于社科文閱讀而言,閱讀感受的改善本身就意味著難度的下降。從如此簡明清晰的文章中篩選信息,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5. (•新課標全國高考)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書”本是指文字符號,現(xiàn)在提到的“書”不是從文字符號講,也不是從文字學“六書”來講,而是從書法藝術(shù)講。書法對中華民族有很深遠的影響,“書”與“金”、“石”與“畫”并稱,在中國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書法是一種藝術(shù),而且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中國的漢字剛一出現(xiàn),寫字的人就有“寫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雖然字形繁難復雜,但是不論單個的字還是全篇的字,結(jié)構(gòu)章法都要好看。可見,自從有寫字的行動以來,就伴隨著藝術(shù)的要求,美觀的要求。
不論是秦隸還是漢隸,都是剛從篆書演變過來的,寫起來單調(diào)而且費事。所以到了晉朝后,真書(又叫楷書、正書)開始出現(xiàn)并逐漸定型。真書雖然各家寫法不同、風格不同,但字形的結(jié)構(gòu)是一致的。在歷史上篆書、隸書等使用的時間都不如真書時間長久,真書至今仍在運用,就是因為它字形比較固定,筆畫轉(zhuǎn)折自然,并且可以連寫,多寫一筆少寫一筆也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再寫得快一點就是草書。草書另一個來源是從漢朝的章草,就是用真書的筆法寫草書,與用漢隸的筆法寫章草不同,到東晉以后與真書變來的草書合流。
真書的書寫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態(tài)的作品不斷涌現(xiàn),藝術(shù)風格多樣,出現(xiàn)了各種字體,比如顏體、柳體、歐體、褚體等。在這以前沒有人專門寫字并靠書法出名的,就連王羲之也不是專門寫字的人,古代也沒有“書法家”這個稱呼。當時許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寫的,到了唐朝開始文人寫碑成風。唐太宗愛寫字,寫了《晉詞銘》《溫泉銘》兩個碑,還把這兩個碑的拓本送外國使臣。當時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以及后來的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都寫碑,這樣書法的流派也逐漸增多,他們的碑帖一直流傳至今。其實,今天看見的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文書、寫經(jīng)等,其水平真有超過傳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書里,也有書法比《晉詞銘》《溫泉銘》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寫出來的就被人重視,許多無名書法家的作品就不為人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