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第一輪專題復習3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意思就是不要對別人施與你不喜歡的別人以此待你的行為。你只要不把你所厭惡的東西讓別人來承受,就達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許多人并沒有達到,因為這些人心中沒有“他人”的位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詞在單獨使用時并不是貶義,它只是表示一種行為特點。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則是一種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況下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來體現。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觀意愿設定對自己有利的標準。所以,有時候有人雖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還是做了對別人不好的事。反之,一個能夠經常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角度來思考問題、善于體諒他人的人,他的行為常常會符合“道德黃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訴我們不能做什么,還沒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勵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它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來,構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講滿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時候,也希望并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還沒有滿足或實現,也希望別人能實現。當然,它和“先人后己”還是不一樣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標準,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道德的基本標準,體現了“道德黃金律”的第二個層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惡待,就不要惡待別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時,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許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個主動幫助別人的人。
1.下列各項對“道德黃金律”解釋最準確全面的一項是( )
a.是針對社會轉型時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則。
b.是世界各民族間相同的待人態度和方式的標準。
c.是有普遍適應性的人人都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
d.是孔子最早總結出的有倫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論。
2.下列各項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文中畫橫線的話的意思是:如果別人對待你的行為讓你不滿意,那么你就堅決反擊,不要讓別人有可乘之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們不要把自己感到厭惡的東西,再加到別人身上,讓別人來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種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為,常常達不到符合“道德黃金律”的行為準則。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為他們以自己的主觀意愿為中心,而忽視其他相關者的利益。
3.根據文意,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義和兩者之間的關系,理解最正確全面的一項是( )
a.是人們日常行為的兩個階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礎,后者是“及人”,是發展。
b.是人們規范自己道德行為的兩種模式,前者是被動的,層次低,后者是主動的,層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