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第一輪專題復習39
古代稱好的書法作品為“法書”,是說這件作品足以為法,“書法”、“書道”、“書藝”是指書寫的方法;現在合二為一了,一律叫做“書法”。書法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從書法作品、藝術裝飾到書信往來都要用到書法,同時書法活動既可以培養藝術情操,又可以調心養氣,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經說過:“尺牘素書,千里面目”。看到一封來信,感到很親切,如見其人。書法被人作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摘編自啟功《金石書畫漫談》)
1.下列關于“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漢語中,“書”既可以指文字符號,也可以是文字學的“六書”之“書”,本文則是從書法藝術上來講,所謂“書”就是書法。
b. 在歷史上,“書”與“金”、“石”與“畫”并稱,它們同樣因為影響深遠,而在中國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 在甲骨文中,不論是單個的字還是全篇的字,結構章法都已經很好看了,可見漢字剛一出現,就有了“書”這一方面的要求。
d.真書書寫方便,千姿百態的作品不斷出現,形成顏體、柳體等不同的字體,這些字體是依據“書”的藝術風格劃分出來的。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b。b項“它們同樣因為影響深遠,而在中國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與原文不同,原文表達的意思是“書法對中華民族有很深遠的影響”而非“它們”(金石畫)。此處考查考生的細心程度,b項中是“它們”,許多考生往往忽略這一點不去比照原文而誤選。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秦隸和漢隸都是從篆書演變過來的,寫起來單調而且費事。于是到了晉朝后,真書應運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 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行書再快一點就是草書,這是草書的一個來源。草書的另一個來源是章草,是用漢隸筆法寫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沒有專門寫字并且因為書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寫碑成為風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由此成為書法家。
d.在古代“書法”是指書寫的方法,“法書”是指好的書法作品,到現在則把這兩者合而為一,都稱為“書法”。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c。b項“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行書再快一點就是草書”,而原文的表述是“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再寫得快一點就是草書”,選項偷換概念。此處同樣需要考生的細心,與原本比對后能發現其含義的不同所在。有些考生可能會一帶而過,以為沒有什么區別,這也正是出題者的匠心。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在字形的繁難復雜方面,秦隸和漢隸要超過真書,甲骨文又要超過秦隸和漢隸,可以說這是真書使用時間特別長久的根本原因。
b.古時候書法流派不多,當時甚至沒有“書法家”這一稱呼,而到唐代書法大盛,流派逐漸增多,看來書法的發展跟社會的崇尚有很大的關系。
c. 在唐代有些無名書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書法其實并不代表當時的最高水平,只是因為它們是皇帝、大官所寫,才為世人所推崇。
d. 中國人自古就把書法作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謂“尺牘素書,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謂“見字如見其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