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第一輪專題復習39
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于岑寂,也決不至于煩悶。“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姑且閉目一思索,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么愜當!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云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并存于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心境愈空靈,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還可以進一步說,心界愈空靈,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習靜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懂得這一句詩,便懂得我所謂靜趣了。
(選自來光潛《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刪改)
15.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答題卡相應題號后的括號內)
a.一個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見到“美”與“和”,天賦的高低具有決定作用。
b.感受是一種被動的過程,也就是領略,它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c.一個人陷入岑寂和煩悶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夠空靈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決定了有人認為蒼松宜于入畫,有人認為蒼松可以造船。
【答案】c
【解析】a.“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說“天賦的高低具有決定作用”。b.將“感受”與“領略”兩概念對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
16.文章題為“談靜”,但最后一段才寫到“靜”,請簡要說明全文的思路。(6分)
【答案】(1)先由人生樂趣談起,提出人生樂趣一半來自于感受;
(2)再闡述感受力有強有弱,感受力強,能“處處領略”,就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3)最后闡明領略趣味要“靜”中得“趣”。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
思路1:從(由)…寫到(引出)…,然后…,最后…,從而揭示(體現)…
思路2:引題——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為線索,選取了那些材料來表現主旨。
思路4:作者構思文章的思路:時間、地點、邏輯[并列、遞進(層層深入)、正反對照]、情感變化等。
17.作者所說“靜趣”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說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靜趣”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