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第一輪專題復習39
凡是值得讀的智慧之書,都值得精讀,而且再三誦讀。古人所謂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辭上的夸張!耙荒渴小敝挥袃煞N情形:一是那本書不值得讀,二是那個人不會讀書。精讀一本書或一篇作品,也有兩種情形。一是主動精讀,那當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讀,那就是以該書或該文為評論、翻譯或教課的對象。要把一本書論好、譯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讀?所以評論家(包括編者、選家、注家)、翻譯家、教師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讀者,被迫的精讀者。這種讀者一方面為勢所迫,只許讀通,不許讀錯,一方面較有專業訓練,當然讀得更精。經得起這批特殊讀者再三精讀的書,想必是佳作。經得起他們讀上幾十年幾百年的書,一定成為經典了。普通的讀者呢,當然也有他們的影響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讀者的“意見領導”。
1.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5分)
a.班揚與彌爾頓相比,成就并不遜色多少;這說明知識多不一定就意味著智慧高。
b.古人的經典之作可以讓人一讀再讀,不會生厭;“至今已覺不新鮮”一說未必準確。
c.詩歌最短卻時常令人一覽不盡,是因為它最少情節,不需以此取勝。
d.一個人必須想得清楚,才能寫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夾雜不清,常常意味著寫作的人思想混亂。
e.被迫精讀者因為有專業訓練而且“為勢所迫”,所以精讀能力要比主動精讀者更強。
2.對作者稱為“有分量的哲學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其人寫作,雖有一定的內容,但文字表達卻不太清楚。
b.他們思想混亂,因而文字夾雜不清,淺薄得不值一讀。
c.他們的作品亦有可取之處,不能一概抹殺。
d.他們稱不上“清晰動人的作家”,是因為在文字上有點“目無讀者”。
3.在作者看來,知識與智慧的區別是什么?(4分)
4.從全文看,對于智慧之書的試金法是什么?(4分)
答案:1.c e 2.b 3(1)知識有新舊之分,新知識往往比舊知識更豐富、正確(1分),而智慧難分新舊(1分);(2)知識只要求接受(1分),智慧需要不斷品味、不斷印證(1分)。
4.(1)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1分) (2)文字的表達(1分)是否為讀者著想(1分) (3)是否經得起特殊讀者的再三精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