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詩詞鑒賞第二輪導(dǎo)練復(fù)習教案
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②畫牡丹。
【注】 ①李唐,宋代畫家,他初到杭州時,靠賣畫糊口,但當時之人多崇尚艷麗的花鳥畫,無人賞識他的畫。②燕脂,即胭脂,畫畫的紅色顏料。
詩的三、四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jié)合詩句具體分析。
【思維軌跡】 前兩句寫景、評論,說掩映在云霧中的山村、雨水沖刷過的河灘具有一種朦朧美,村子在云霧中隱約可見,河灘被雨水沖刷之聲隱約可聞。后兩句才點明觀點,可見主旨表達在末兩句。
【參考答案】 諷刺(幽默)中透著憤怒(憤激、憤慨)之情。這是句反語,意思是說,早知道我的畫不被人欣賞,就多買些胭脂,濃墨重彩地去畫人人都喜歡的牡丹了。既是諷刺“時人”不懂得欣賞自己的畫,更透著一種憤激之情。
(八)從整體品評意境
意境是指由言、景、情、意和諧統(tǒng)一而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只有從整體上品評詩歌的言、景、情、意,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意境。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注】 本詩作于詩人被貶永州之時。西園在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結(jié)合全詩,說說詩的前六句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思維軌跡】 從景上看,“露”是“墜”的,“月”是“寒”的,“泉”是“響”的,“鳥”是“喧”的;從心情上看,是“寂寞”的。據(jù)此可以分析出作者營造的意境了。
【參考答案】 營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三、易錯提示
(一)以譯代析,沒有鑒賞。鑒賞離不開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鑒賞,因此鑒賞詩歌時往往有串釋一下詩句內(nèi)容的必要,但是這種串釋只是鑒賞的前提,而不是鑒賞本身。回答時如果只是對詩句作簡單的翻譯,沒有根據(jù)題干的要求進行闡述,顯然不符合鑒賞題的要求。“以譯代析”的結(jié)果是沒有賞析。
(二)南轅北轍,答非所問。鑒賞詩歌的題干往往都有具體的要求,如果題干要求回答“怎樣表現(xiàn)”,而考生卻回答“表現(xiàn)什么”,這就是南轅北轍、答非所問。“怎樣表現(xiàn)”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種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現(xiàn);而“表現(xiàn)什么”一般卻是思想情感一類的問題。
(三)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該答的都已經(jīng)一網(wǎng)打盡,無一遺漏了。按說該萬無一失了,其實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樣表現(xiàn)”一類的題目,能將詩歌中用以表現(xiàn)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點在“怎樣”,也即藝術(shù)技巧。考生如果只是將意象當作一個個例子,用來證明自己的某些觀點,缺少結(jié)合詩句本身的分析,將導(dǎo)致觀點與例子之間只是一種水與油的關(guān)系,觀點脫離詩句本身,詩句成了觀點的外衣,停留在“觀點”加“例子”的層面上,不能體現(xiàn)詩句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沒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沒有分析這樣表現(xiàn)的藝術(shù)技巧。
(四)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比如語言的鑒賞需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對詞語內(nèi)容的正確理解,第二步是對其“表現(xiàn)力”也即表達效果的賞析。沒有正確理解也就談不上賞析評價,而正確的理解又來自對詩歌的整體閱讀和把握。也就是說,鑒賞詞語時眼里不能只有詞語,而應(yīng)該兼顧全篇,胸有全局。否則就很容易使分析離譜走調(diào),造成只是分析了局部,而割裂了它和整體的聯(lián)系,從而犯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在整體把握上出現(xiàn)偏差,就會造成觀點的偏差或者將有些需要回答的問題遺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