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文言文閱讀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難道 (《陳涉世家》)
12與其……孰若……、與其……寧……
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于“與其……寧可……”
13"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五、實詞的判斷方法
1、課文求義法
利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即遇到某一實詞可以聯想到課內曾經學過的這一實詞的解釋,看用它作為當前句中的解釋是否合適。如下例:
XX年高考卷文言文閱讀第一題的四個選項:
a. 諷帝大征西方奇技。諷:勸告(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b. 咸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出自讀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c. 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待(出自《屈原列傳》出則接遇諸侯,遇,接待。從而推出此項錯誤。)
d. 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出自《過秦論》)
除b選項是在語文讀本中出現外,另三項皆根據課文。文言文知識考查一直是“題在課外,功在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實詞大都在課本中學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課內文言文要充分重視,步步夯實。
2、成語印證法
即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詞義。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成語的含義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為我們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方便。如:
“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聞名遐邇”這個成語大家很熟悉,“邇”對應“遠”。把“近”的意思套進原句去,語意很通順。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邇”也是“近”的意思。這樣的例子很多,如:
①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有的放矢 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假:借助)
③其文約,其辭微。(微言大義微:深奧、微妙)
成語求義可以和成語的運用結合起來,反推也可,互相印證,相互促進,可謂雙贏。
3、結構求義法
古漢語相對于現代漢語在語言結構上更具對稱美,上下文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依據這一特點,可有效幫助我們理解詞義。如: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亡矢”與“遺鏃”的結構是一樣的,詞的配搭是一致的。“亡”與“遺”相應,“矢”與“鏃”相應。從而知道“亡”、“遺”都是失,就不會把“遺”理解為遺留或饋贈了。同樣,可從“矢”是箭推知“鏃”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與“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與“亡”相應,則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敗北”之義。)
③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利用上下文的對稱結構,可據易推難。“擇”易于理解,可推出“簡”也作“選擇或選拔”講。)
有時借助整齊的句式,還可以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