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文言文閱讀
答案:這句話描寫了山中若有若無的蟬蠅一類的聲音,以聲襯靜;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靜寂。
24.對“聽逸者占為山居”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任憑隱居者將衡山、華山據為己有。 b.聽說逃亡者到衡山、華山安家藏身。
c.聽任出世者在衡山、華山結廬隱居。 d.聽說出世者在衡山、華山安居生活。
解析:跟上文的翻譯題解答方法相似,根據語境可知,“聽”是“聽憑、聽任”,這樣就可以淘汰b、d,而“隱居者”不可能“將衡山、華山據為己有”,所以答案是:c。
25.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中的畫線句。(3分)
解析:所謂句式,指的是整句散句、長句短句、常式句變式句。此處是:整散結合。有關的知識我們在高中文言課文中也多有涉及。《前赤壁賦》練習2:結合全文,具體說一說本文整散結合的語言特點。《諫太宗十思疏》練習2: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短語,讀來瑯瑯上口;文辭駢散結合,具有參差之美;并且暗用典故,論據言簡意豐。請分別加以整理,體會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藝術。《陳情表》練習2:本文以四字句為主,而又穿插運用了各種排比句,談談這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今年的試題在與教材結合的方式更為深層、自然。
答案:這句話整散結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華、衡、岱的特點,強調其峻峭與宏偉,節奏鮮明;再用散句描摹這樣的山峰很多,句式參差,富于變化。
26.簡述本文的寫作意圖。(4分)
解析:寫作意圖即寫作動機、目的,這張試卷已考查過一次“意圖”了(第12題)。按照作者自己的說法是“以旌異之”,讓看到的人其“異”處。為什么要這樣呢?作者分兩層加以表達,先是指出其“殊極高大”且景致豐富;繼而通過虛擬的對話,分析其沒有列于五岳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在此背景下,“圖畫九峰,并隨方題記”。可能會有同學依據宋代散文特別是“記”體文即事明理的章法,認為該文有借題發揮、針砭時弊的意圖,于是一第二段末尾的相關語句來回答,如批評、鞭撻“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等等,嚴格地說是不妥的。因為所謂“即事明理、因事見理”,作者總要發一通議論,做一番推演、辨析,表達對某個或某些問題的看法、見解,這些看法、見解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甚至富有哲理,給人深刻啟示,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和蘇軾的《石鐘山記》。《游褒禪山記》以游山探勝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為出發點,說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之處,人們想要到達那里,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足夠的力量并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作者還從“碑仆道”、“文漫滅”、“華”“花”音謬的情況,聯想到對待傳聞材料應采取的正確態度,提出了“深思慎取”的告誡。《石鐘山記》則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文章往往將記敘、議論、描寫、抒情很好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情與景、理與事的融合。《九疑山圖記》顯然不具備這些特點,既沒有闡發什么“理”,也沒有更多的“發揮”,只是為九疑山沒有列入五岳抱打不平而已。上文說過,今年試卷與教材的聯系走向深層,這道題目可以看作是與上述課文在章法上的辨析,只是沒有明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