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專題二知識歸納與點撥
c. “金黃的稻束”“收獲日的滿月”等形象都具有圓滿的意味,但詩歌未寫收獲日的快慰和滿足,卻引人思考勞動者母親的“疲倦”。
d. “肩菏著那偉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體,應該是美麗的母親,而不是如雕像一樣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預習教案
下一堂課將要學習本專題的第二個板 塊“烈士的抉擇”,同學們要在課前做好的工作有以下幾項內容:
1.熟讀課文,對照課文的注釋疏通全文,能基本了解文章內容。
2.總結全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古今異義詞以及一字多義。
3.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必修三 第二專題號角,為你長鳴(第二板塊 烈士的抉擇)
板塊知識歸納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有的人一生都在為名利而奮斗,結果被埋于黃土,化作塵泥,甚至臭名昭著,這種人的死輕于鴻毛;而有的人不為功名,不圖私利,他們舍生取義,卻芳名永存,這種人的死重于泰山。
本板塊由兩篇文言課文組成,一篇是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另一篇是張溥的《五人墓碑記》。
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文天祥挺身而出,“初至北營,抗辭慷慨”,與敵人進行談判,表現出高度的民族氣節和大無畏精神。面對敵人的威脅,文天祥“威武不能屈”,堂堂正正地表示:“吾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鑊,非所懼也。”文天樣這股浩然正氣,頗具威懾力,直令“大酋為之辭屈而不敢怒,請酋相顧動色”。當元營準備扣留文天樣時,他更“直前責虜酋”“失信”’“辭色甚厲,不復顧死”,竟使“譯者再四失辭”,“大酋怒且愧”。被俘又尋機從敵營逃出后,文天祥考慮的不是個人安危,他經歷千難萬險,仍然尋求救國之策,并不屈不撓,一直堅持斗爭到底。“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些名句,體現了他的那顆赤子之心。后來,文天祥再次被俘,后被押至燕京。元帝忽必烈、丞相索羅多方設法勸降,文天祥始終不肯屈服,最后從容就義,體現了一位革命烈士視死如歸、凜然不屈的民族氣節。
《五人墓碑記》中,五人受刑之時,意氣洋洋,充滿對敵人的輕蔑和自身做法的無悔,這種高尚的人格值得褒揚,而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縉紳、高爵顯位等只圖一己私利者,為人不齒,為人唾罵。同樣是面對生和死,五位烈士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義凜然。
【同步點撥】
一、課文導讀
(一)文學與文體常識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號文山。宋理宗時曾被選拔為進士第一名,任官不到兩月即與權貴作尖銳的斗爭,屢遭彈劾仍堅持正義。
德佑(宋恭帝年號)元年(1275)正月,國事危急,朝廷召諸路“勤王”,文天祥積極響應,以全部家產充軍費,組織武裝力量。次年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這時文天祥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議和,他不辱國體,慷慨陳辭,觸怒元方丞相伯顏,被扣,解送北方;至鎮江逃脫,歷盡艱險,才得南歸。端宗趙昰派遣他與南下元軍作戰,景元三年(1278年)兵敗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為誘降條件,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右丞相,漢奸鄧光薦勸其降元,亦遭唾罵。文天祥歷盡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義,年僅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