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必修一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情感內涵比較豐富的記人的散文,內容并不深,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大都能夠發現并分析細節的作用,但大多數學生在鑒賞過程,僅停留于細節表層,非常浮泛。本課在強化學生在感性體悟作品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在鑒賞過程中養成咀嚼涵詠的習慣,尤其是
要沉潛到作品的深處體悟細節之美。另外,能夠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銜接,讓學生通過探究來概括、提煉和積累鑒賞方法,提升學生對作品的理性分析評價的能力。
本節課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金岳霖先生是個怎樣的人?二是:作者汪曾祺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來刻畫金岳霖的。這樣的課題,答案不求深高、全面,只看重學習過程,獲得一種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以后應該經常這樣做。
一、務必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教學必須營造主體發展的環境。我們在教學中總是怕學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時候不敢將課堂時間放給學生。殊不知,正因為我們過于追求知識的終極結果,往往忽視學生作為主體的思維探索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學生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事實上,語文教學有其本質的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有很強的主觀性。對同一問題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事物的感悟因人而異,對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響。但是,一個人的思維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而不必像數學、物理那些理科的習題那樣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認識,并且鼓勵學生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在教學設計、教材選擇、環境設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創造讓學生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比如說,課堂上對于問題的設置,應當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層次的設置不同的難易程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已在這方面做了嘗試,但是做的還不到位,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重視學生的認知與疑惑
在《金岳霖先生》一課的開始,我先將文題及作者板書至黑板,隨即提出一個問題:看到這個題目,你得到什么信息?于是學生得出了諸如:這時一篇寫人的文章,作者對金岳霖的尊敬之情等等信息,但也從中產生了為何作者會對金岳霖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之類的問題。采取這種方式導入是因為,就這篇課文而言,我認為重點應是學生自己發現和總結出來的。通過學生的認知和存在的問題,教師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達到“解惑”的教學要求。但是,由于我自己對部分知識重點的把握不到位,使得對“作者汪曾祺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來寫金岳霖先生的?”即對細節描寫手法的分析不是很突出,造成了顧此失彼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