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二輪專題復習資料:現代文閱讀專題1
[答案]父輩們落后的思想觀念束縛著他們的生活方式。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我常想,在我們這開化民族的復雜生活中,要舉出一件東西來可以代表我們文化的精神的,除了“門”以外,還想得出什么呢?讀者不必深想。不是別的,就是我們人人每天都要經過的門——房門、家門、校門、城門以及其他種種一重一重的門。不但我們奔波勞碌的人脫離不了門,就是輕易不出家門的人,他們在日常思想中,也難免不知不覺的和門發生了關系。人類的歷史盡可以說是門戶的歷史。我們生活中的門,當然不限于我們抬頭就看得見的這扇物質的門。我們文字中、思想中、習慣中都無時沒有一種門的存在。(節選自葉公超的散文《門》)15.“人類的歷史盡可以說是門戶的歷史”一句話如何理解? [解析]理解的關鍵在于把握“門”的兩重含義。“門”在人類歷史文化中具有象征意義,日常生活中,人們要經常和門發生關系,這是生活中物質的門;“我們文字中、思想中、習慣中都無時沒有一種門的存在”這里說的是精神生活中的門。[答案]人類有了歷史就有了物質和精神生活,所以人類的歷史就是門戶的歷史。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西洋樓”廢墟前的沉思這一帶廢墟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一部分。從東到西,有圓形的臺、長方形的觀,已看不出形狀的堂和小門及方形的亭基。原來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稱西洋樓。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設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只,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30多年前,初來這里,曾想,下一次來時,它該下沉了罷?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來,它還是停泊在原野上。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著,顯得四周那樣空空蕩蕩,那樣無依無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門,依然卷著波濤。觀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陳列著兵器甲胄,那雕樓還是那樣清晰,那樣有力。但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地停泊著。 時間在這里,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建筑家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的遺跡,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歷史嗎?看到海晏堂前(也許是堂側)的石飾,像一個近似半圓形的容器,年輕時,曾和幾個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現在石“碗”依舊,我當然是不會爬上去了,但是我卻欣然。因為我的變化,無非是自然規律之功罷了。我畢竟沒有凝固—— 16.對第二段中“我畢竟沒有凝固”的含義,你是怎樣理解的? [解析]理解此句意義時,應弄清楚前文“我的變化”的含義,扣住“年輕時,曾和幾個朋友坐在里面照相”一句,說明過去只是覺得這里好玩,而后面所寫的內容則充滿了歷史責任感,所以“變化”與“沒有凝固”是同義詞。 [答案]既指年歲的增長,更指作者思想感情和思想認識的變化,過去年輕時只覺得這里好玩(坐在里面照相),現在有了一種歷史滄桑感和歷史責任感,因而“我沒有凝固”,這才有后面所寫的“醒悟”。 17.指出第一段畫線的句子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寓意? [解析]本題考查了對關鍵語句的分析能力。修辭手法的判定需要找關鍵詞。從句中“悠閑”“若無其事”等詞可以看出擬人的手法,從由“石波”“停泊”可見出是承前將“廢墟”比作“船只”,又用了比喻的手法。從原句中的“石波不興,雕兵永駐”可讀出作者對“歷史的停滯、凝固”的沉痛和遺憾。 [答案]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對這一歷史的停滯、凝固的沉痛和遺憾,其中也隱含了改造這凝固歷史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