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類四年聯考題匯編1月
(選自《瞭望》)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a.《綱要》中自主創新被提到了“全部科技工作首位”的高度。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這已使自主創新從一般的提倡、探討、鼓勵而變成了“法定”的要求。
b.人類文明積累到今天,不僅在科技領域,可以說在所有的領域,到處都有前人或別人留下的足跡。
c.人們擔憂自主創新難以一帆風順。
d.自主創新的起碼前提和條件就是靠制度保證自主創新不被扼殺,不被封殺,不被當作異端而至少有“立錐之地”。
答案 b
解析 可以說在幾乎所有的領域。
2.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 )
a.《沒有新雪》所揭示的是人類文明積累到今天,不僅在科技領域,可以說在幾乎所有的領域,到處都有前人或別人留下的足跡的事實。
b.《張穎清:倒在問鼎諾貝爾獎的途中》的報道,自主創新創立了全息生物學的張穎清,其學說被個別學術權威一棍子打進了“偽科學”,說明現階段的中國,尚缺乏為科技自主創新準備了充分的人文環境。
c.《綱要》中提出的深化制度改革應主要建立的八個機制里,其中明確提出了要建立獨立、合理的評價監督機制。應該說為科技自主創新作了法律上的保證。
d.《綱要》中這種追求“獨立”、“合理”的理想,如果真的能夠成為科技工作者切實的制度呵護和支撐。那么中國事實上會出現“創新”的人才。
答案 c
解析 應該說為科技自主創新作了法律上的保證。這里“法律上的保證”說法不對,因為《綱要》并不是法
律條文。
十一、(山東省濟寧一中XX屆高三上學期第二次反饋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題。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東北移民的略稱,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闖關東”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闖關東”的歷史,是悲愴而有力量的。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牟岱介紹說,“闖關東”是向東北移民階段性的代名詞,并不是移民史的全部。歷史上,東北大地曾出現過五次較大的移民潮:清初移民、清末御俄、關內逃荒遷徙、日本侵略者殖民移民、建國后支援東北建設。
鞍山師范學院政史系張士尊教授介紹說,1644年,清朝統治者遷都北京,東北大部分人口遷往京畿地區,這次大移民史稱“從龍入關”。東北大地“沃野千里,有土無人”。為此,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勸農開墾。1653年(順治十年),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例》。1668年(康熙七年),清廷以東北為“龍興之地”,擔心關內人口大量遷入會損害旗人利益,于是廢止了招墾令,推行封禁政策。盡管如此,卻不能完全禁阻關內民眾進入東北。迫于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以及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越來越多的山東、河北、河南農民或泛海偷渡到遼東,或私越長城走遼西,涌向仍在沉睡的東北沃野。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實行封禁政策的條件下進行的,故稱之為“闖關東”,以后一直被世人所沿用。
由于俄國殖民主義者入侵,清朝所轄東北地區陷入邊疆危機。迫使清廷改變封禁政策,鼓勵移民實邊放墾,以充實、鞏固邊疆。由是,移民規模越來越大。
清朝末年,經過近3XX年的移民活動,東北社會的結構與功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歷史上的東北大體可以分為南部的農業經濟區、西北游牧經濟區、東北漁獵經濟區,隨著移民的遷入,各個經濟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且逐漸向北延伸,直至擴展到延邊地區。東北由歷史上的農產品輸入區轉變為農產品輸出區。經濟的發展帶來交通運輸的發達,促進了東北經濟的繁榮以及城市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