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類四年聯(lián)考題匯編1月
6.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荼”字在造字時就有多重意義,其中一種意義就是現(xiàn)在的“茶”。
b.當“荼”當“茶葉”講時,它的讀音應該是“chá”.
c.“荼”與“茶”的形旁都是“艸”,是因為古人把灌木類植物歸于草本植物。
d.從出土的文物可知,“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寫法。
答案 a
解析 原文“荼”有多重意義并不能說在造“荼”字時就賦予了它多重意義。
7.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荼”是一個形聲字,“艸”部表意思,“余”表讀音。
b.戰(zhàn)國時期,天下紛爭,諸侯林立,長期的戰(zhàn)亂直接導致了文字風格的差別。
c.寫有“糕餅,茶飲,果酒可矣”的竹簡,證明了在漢代飲茶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
d.“荼”“茶”兩字通用現(xiàn)象,一直延續(xù)到唐代,唐以后才將“茶”固定為今體字。
答案 a
解析 b 戰(zhàn)亂不是造成文字風格差異的直接原因; c結合原文可知, 應該是證明了最遲在漢代后期“荼”字已正式出現(xiàn); d“唐以后”的說法有誤,應該是“中唐以后”。
8. 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荼毒生靈”中的“荼”不能理解為“茶葉”,也不能讀“chá”。
b.秦統(tǒng)一天下后,曾統(tǒng)一過漢字,但是,表示“茶葉”的意思時,是用“荼”還是“茶”,并沒有得以統(tǒng)一。
c.陸羽寫《茶經(jīng)》的目的之一就是將“荼”字正式簡筆而成“茶”字。
d.蘇軾《石鐘山記》中“至莫夜月明”的“莫”通“暮”。可以推知“莫”到“暮”的演變與“荼”到“茶”的演變有類似的地方。
答案 c
解析 陸羽不是以規(guī)范文字為目的而寫作《茶經(jīng)》,只是因為這本書的影響而讓“荼”字正式減筆為“茶”字。
六、(四川省內江市XX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最近,“輕小說”的概念頰頻出現(xiàn)于網(wǎng)絡媒體上,有的網(wǎng)站,將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編的雜志,通稱為“輕小說”,比如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明曉溪主編的《公主志》、郭妮主編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編的《幻想l+1》……這些雜志大多開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閱起來極為方便——這樣的設計,恐怕還是出于在課堂和上下學路上閱讀的考慮,國內的“輕小說”和日本的“輕小說”如出一轍,看來,在日本動漫和韓國游戲全面侵入國內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學也通過雜志的方式開始影響中國的孩子了。XX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曾出版過一套5本的系列叢書,取名為“輕閱讀書坊”,圖書采取的也是文配圖的方式,被視為國內最早提出文學“輕概念”的叢書。
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編輯王肖練曾經(jīng)就“輕閱讀”三字給出精彩的定義:輕松的閱讀,輕快的閱讀,輕靈的閱讀;“輕”不是沒有分量,“輕閱讀”是另一種重質感的閱讀。書中的內容“說的都是大白話,話題既時髦又有趣,既溫丈爾雅又憤世嫉俗”。通過這些定義,即便是“輕閱讀書坊”的創(chuàng)意借鑒自日本的“輕小說”,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經(jīng)將其本土化了。
“輕閱讀”的流行,得益于網(wǎng)絡普及的推動。據(jù)了解,國內著名的商業(yè)網(wǎng)站網(wǎng)易和騰訊,均開設有“輕閱讀”的頻道或專欄。網(wǎng)絡使得兩種文字閱讀上的障礙得到了最快的融通,而站在時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輕作家,在對外來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