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類四年聯考題匯編1月
a.一部劇作如果讓人感受不到藝術家對人的獨特發現、獨特思考和對人性的深層體驗,那么這部作品也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優秀作品。
b.有了具有“人學”深度的好劇本,再加上導演、舞美、演員等方面的強力合作和大筆投入應該就能有比較成功的戲劇演出。
c.如果沒有曹禺、老舍這些老一輩現實主義大師為中國戲劇作出的偉大貢獻,中國當代戲劇就不可能出現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
d.當今中國話劇如果能有更多人沿著曹禺、老舍等現實主義大師的路繼續前行,那么將會產生更多的優秀劇作。
答案 c
解析 不合邏輯,老一輩現實主義大師對后來的劇作家有影響,但并非后代現實主義是否出現優秀作品的充
分條件
五、(江西省九江一中XX屆高三上學期第四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茶”字究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演變的?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考證。
首先是“茶”字的來歷。根據許慎的“六書”分類法,“茶”是一個形聲字。但它的最初形式并不是“茶”,而是“荼”。“荼”有多重意義,其中一項就是茶葉。我們發現,“荼”的讀音和“余”相關,后來荼之所以讀“tú”,是因為這個讀音從余“yú”而來,自漢代起, “荼”又有了一個讀音,就是現在的茶“chá”,“荼”作“茶葉”解釋時讀“chá”是顏師古的注首先提出的。
那么,為什么 “荼”與 “茶”的形旁都是“艸”字而不是“木”字呢?這是因為對于認識有限的古人來說,灌木與草的不同,他們難以精確區別。反映在造字上,高大的喬木類植物,偏旁都用 “木”,而象茶、荊一類的灌木,偏旁都從“艸”。
其次是根據歷代的文字、文物留傳著 “荼”是如何演變成“茶”的。戰國時期,天下紛爭,諸候林立。各國所處地域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文化的發展水平也不同,這導致了文字風格的差別。當時的字形隨意性很大,有線條直、曲的變化,通用偏旁,增減筆畫等等。但由于傳統文化所特有的趨同性,文字仍是共性大于個性,按照字體的發展規律演變。在這種情況下,“荼”字仍根據其形旁、聲旁變化,不離其宗。
到了漢代,字體統一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由小篆演化成隸書。隸書是漢代的主要通行字體,比小篆更簡便。同時,漢代的印章藝術極為繁榮,制作精美,風格多樣。漢印中不少刻有關于“茶”、“荼”兩字。如近年曾在長沙出土一枚漢印,上刻“荼陵”兩字,這枚石印成于漢武帝時,是迄今發現較早的有關“荼”字的實物印證。荼陵古稱荼鄉,今稱茶陵,陸羽曾說“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這是個與茶葉關系極其密切的地方,這證明了“荼”字是“茶”字的初始寫法,而漢代后期,就發現有以下記載的竹簡:“我靈座上,唯設糕餅,茶飲,果酒可矣。”這段交付后事的竹簡說明至遲在漢代后期,“茶”字已經正式出現。但當時這個字的字型尚不穩定,還處在“荼”“茶”通用的狀態,“茶”還是“荼”的不自覺衍生。漢代字體隨類賦形,文字筆畫有多重文化。 “荼”、“茶”兩字甚至到唐代還有通用現象。從當時的大量文獻中可見“茶”字已經基本確定,但在著名的《不空和尚碑》中,仍用了“荼”字。直至中唐以后,陸羽的《茶經》一出,大行于世,然后“荼”字正式減筆而成“茶”字。《茶經》可謂是由荼及茶變化的決定性一筆。從此茶字就是完全的今體字,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