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分析綜合
c.兩人都有著非凡的眼光、強烈的批判性和勇氣,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楊主要用雜文進行批判,魯迅在小說和雜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解析 “有人無法接受”是因為他們批評得“又狠又痛”。
答案 b
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4~6題。
人類目前已經給地面交通、海洋航運和空中飛行制定了合理的交通規則,以避免事故和混亂。面對太空混亂的交通現狀,人類卻缺乏有力措施。各種高速運轉的太空垃圾幾乎不受任何管制,對人類的航天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
人類將衛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已經有五十年的歷史了。大多數衛星和探測器進入地球軌道后只能發揮幾年的作用,有的甚至一進入軌道就宣布失效了。科學家將人類航天活動留下的火箭、衛星等飛行器殘骸在空間形成的垃圾統稱為太空碎片,即太空垃圾。20世紀80年代是世界各國衛星發射的高峰期,每年向太空發射的不同用途的衛星不下幾百顆,而每一次發射都是一次制造太空垃圾的過程。歐洲宇航局的太空專家稱,人類能從地面利用雷達和望遠鏡觀測的太空碎片數量大概是13 000多個。其中,地球軌道上至少漂浮著4 000余個火箭以及衛星的殘骸,它們目前大多正高速繞地球運行。
太空碎片的平均運行速度是10公里/秒,其破壞力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這樣的破壞力是航天器所無法抵御的。太空碎片的增多會對航天器構成巨大威脅,一旦受到碎片的撞擊,航天器就會解體;而解體之后的航天器就變成了更多的碎片,會危害其他的航天器。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地球軌道上已經發生過大約200次這樣的爆炸了,而每一次爆炸的后果就是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更多的太空“殺手”。
近日,國際航天安全促進協會在意大利羅馬召開航天安全專題研討會,專門研討太空交通管制問題。建立航天安全促進系統則是目前實現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徑。美國安全世界基金會技術顧問布萊恩•維登說:“到目前為止,航天安全還僅僅是軍事領域的話題。促進航天安全對于太空的軍事應用極端重要,但實際上民用太空領域也特別需要航天安全。航天安全促進系統需要一個國際環境,與航空領域的國際協作是同樣的道理,但現在還是很少有公司或國家在這一領域投入相應的資源。”
為了促進這一系統的形成,從科研機構到跨國公司,再到衛星觀測站等各方參與者,已經搜集了大量的必要數據。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融合這些類型各異的資源使之形成一致的可用資源,同時還要兼顧到各種不同資源的版權和商業機密。一些具體負責地球通信衛星運行的商業公司也已經意識到了航天安全的重要性,并開始有所行動。美國防務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空間安全專家特麗莎•赫金斯認為,民用航天安全體系可以向各方(國)提供安全數據,而且完全與政治利益無關,從而保證太空利用的透明度、緩解太空中的緊張關系。赫金斯說:“首先就是要求全球各衛星通信公司之間以及公司與政府之間能夠建立航天安全數據共享機制,這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現在,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規則還只是處于初步的專家呼吁階段,究竟太空交通管制會在什么時候能夠成為國際上的公約法律,成為世界各航天大國共同遵守的法規呢?專家認為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選自《北京科技報》XX年12月1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