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分析綜合
XX年1月1日,我國以法律形式規定免征在我國已征收了2 6XX年的農業稅。同年9月29日,河北省靈壽縣青廉村農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別田賦鼎”問世了。這是一位普通農民用中華民族最古老、最莊重的方式來銘記這一千古盛事。
4.下列對“鼎”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飪之器,后演變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燒制,叫陶鼎,大約在4 000多年前發展為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c.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既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又傳承了中華悠久文化。
d.鼎作為傳國重器,是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解析 鼎作為重要的禮器,是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答案 d
5.下列各項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種重要禮器”的一項是 ( )
a.商滅夏,九鼎遷于商都亳京;周滅商,九鼎又遷于周都鎬京。
b.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
c.我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了“世紀寶鼎”,慶賀聯合國50華誕。
d.河北省靈壽縣農民王三妮鑄“告別田賦鼎”,銘記我國免征農業稅這一盛事。
解析 表明“鼎”是一種傳國重器。
答案 a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商周時代青銅器上的大篆銘文記載了當時的典章制度史實,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澤厚認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成為我國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工藝品。
d.“世紀寶鼎”是體現我國商周青銅工藝風格的藝術精品,其夔龍紋飾、三足鼎立造型均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
解析 a項原文是“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后來“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c項不是因“其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而“成為我國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工藝品”,無因果關系。d項造型沒有“象征意義”。
答案 b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桃花以它俏麗的色彩、繽紛的落英觸動了人的某種情緒和情感,匯入了人們審美的心理因素,逐漸形成了中國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歷史悠久,從《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桃花文化還具有普遍性,舉凡戀愛、婚姻等人生喜慶活動,桃花總是“尚紅”禮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詞的人名、地名更是不勝枚舉。民俗中的“踏青”,采擷的也多是幾枝早開的俏麗桃花。至于與桃樹、桃實相關的文化事象,幾乎無所不在:“桃都”天雞報曉、王母蟠桃盛宴、壽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滿天下”……
桃花文化體現了中國文化人的自然觀。人類誕生于大自然,與大自然永遠有一根剪不斷的臍帶。
大自然最美的季節是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春天。“詠春”的詩文,傾注了中國文人的熾熱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開的時節,于是鋪陳春景,不能不寫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極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動著中國文人的藝術想象力和熱愛生活的心愿。中國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質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識的對應物,加以抒寫。他們借桃花,歌頌自然美、勞動美、創造美,表現對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