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分析綜合
(2)遙遠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說同一觀點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鄰的段落,可能相距較遠;或能支持某觀點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較遠,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說的是同一觀點。閱讀時要善于尋找遙遠的信息,并把它們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尋找遙遠信息是閱讀文章,特別是閱讀論述類文本經常遇到的問題和難點,也是考查篩選、整合信息的重點之一。
(3)潛在信息:“潛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隱含的話,亦即話外之音。如果離開具體的語境,該句就不再是這個意思了。如XX年高考試題中的《銅奔馬正名》一文的開頭幾句話:“作為中國旅游標志的東漢銅奔馬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據云當時被定名為‘馬踏飛燕’,也有學者引經據典,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最后可能因為眾說紛紜,無奈之下取名為‘銅奔馬’。‘銅奔馬’一名雖然簡明扼要,但有馬無燕,未愜人意。”
這幾句話就隱含著下面這些意思:為具有這樣“身份”的文物命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要有根據,切合其特點,又要文雅,有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據云”“無奈之下”,即表明很多人對當時的命名并不認可。這些意思原文都沒有明示,但將其整合后卻能表明為銅奔馬命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4)分散信息: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個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個部分。這些分散的信息組合在一起,恰恰說明某一個問題;或者某幾句組合起來,說明的是一個問題,另幾個句子組合起來,說明的又是另一個問題。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統觀全文,篩選出直接表現作者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的語句。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關鍵句和中心句。這些語句,論述類文本常在開頭,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終結句。抓住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內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態度。作者寫文章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文章內容,因而閱讀時,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是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的關鍵。有時還需要對文中各段內容進行綜合分析,進而把握好作者的觀點態度。
(3)通過對文中不同觀點、不同態度的比較,辨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有兩種方法,①正反對比:要通過上下文來對比兩者或幾者的觀點,分析作者的觀點。②相似辨析:有些觀點不是明顯的對立,而是相容、相交、發展、遞進,這要仔細辨析,方可取勝。
一般論述類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豐富的人文性,決定了閱讀考查的重點在于把握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具體到高考選擇題中,多數試題的選項是對文章內容要點和文中涉及的觀點態度的轉述。判斷這些轉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須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整合相關信息,下一番分析綜合、概括提煉的功夫。
論述類文本閱讀(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傳統花鳥畫創作在漢語修辭中的意義
花鳥畫的原始符號造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時期的青銅器、漢代壁畫及畫像石等中就已出現。但真正意義上的花鳥畫卻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趙宋王朝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和倡導,一個由專業畫家參與的宮廷畫院應運而生,花鳥畫創作開始有了一個長足發展。在文人畫的推動下,這些具有豐厚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的花鳥畫創作,就不再僅僅是為了純粹的賞心悅目,而是開啟了一個把藝術形象從屬和服務于某種觀念和文化的新時代。誠如蘇東坡評文同畫竹所言:“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宋元時代的花鳥畫是通過對具有隱喻和擬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義繪畫對象的承繼和拓展,使花鳥畫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了比人物畫和山水畫更為廣闊的天地,花鳥畫也因而開始了與自然、與社會、與人性和倫理道德的巧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