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總復習——古詩鑒賞專題
5、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請試談談“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據詩意可知: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 ,足見西風勁厲肅殺。詞人將景的蕭索、人的孤獨交融在一起,不公如此,詞人又出人意料地展現一片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三句盡管包含著望而不見的傷離愁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洗煉,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
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在默默飲泣。新秋清晨,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里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愿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在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6、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 詩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對澗邊草的什么情感?最能體現這一情感的是哪個字?(2分)
情感:喜愛 體現情感的字是:憐
(2)后兩句歷來為人們稱道,這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又創設出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橫
意境 詩人通過這些意象,創設出一種孤寂、閑適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7、閱讀下面一唐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①,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①此句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
(1)首句寫詩人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這一句的觀察順序是 “自下而上”或“由近及遠”;
使畫面具有動感的關鍵詞是 “上”。 第二句寫塞上“孤城”及環境。從表現“孤城”的角度看,這一句運用了 “反襯” 的修辭手法。
(2)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么首句與“孤城”是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