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總復習——古詩鑒賞專題
這兩首詩都是描寫了傍晚的景色,以荷花與西風為主要意象。運用了擬人手法。前一首詩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后一首詩中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6、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2)題
聞雁(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寒塘(趙碬)
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過難樓。
(1)填空: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_________________.
(2)簡答: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五言絕句;思鄉之情。
【解答】 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 。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剖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上述兩首詩中都寫到了“雁” ,了解“雁”的作用,對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雁是候鳥,每年春分 后飛往北方,秋分后飛往南方。它是古代文人筆下經常出現的一個意象,意義非常豐富,如 南朝梁王僧孺《詠搗衣》“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詩中“雁足”指書信;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甚而雁影分飛,涕空沾于荊樹,鸞膠再覓,變遂起于蘆花”,句中“ 雁”比喻分離,等等。聯系上述兩首詩中的“故園”、“歸思”、“鄉心”等詞語,很容易 推斷出“雁”在詩中的作用,詩人耳聽到雁的叫聲、眼見到的高飛的大雁,不免產生思鄉、 歸鄉之情,進而分別寫出上述的詩歌。
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通過哪些意象,組成了一幅什么樣的意境?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組成一幅形象鮮明的秋景圖,表現了生機勃勃、清新剛健的意境。
第三講 意境
一、習題試探
閱讀下面一唐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簡要分析這首詩的意境。
這首詩的意境清新明麗:夜深人靜的時候,朦朧有月光斜斜地映照立夏村落里的人家,家家的庭院都是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籠罩在夜的暗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襯出了月夜的靜謐。遼闊的天空中,似乎也被夜的靜寂所感染,連云彩也不敢隨意飄動,只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地暗示著時間的流逝。然而,就在這夜寒襲人、萬籟俱寂之際,敏感的小蟲卻首先感受到了夜晚空氣所散發著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鳴叫起來,這聲音是那樣的清脆、歡快,而詩人也在蟲鳴聲的啟發下感受到了春天的來臨,發現透過窗紗能夠隱約看出一絲新綠。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選取花于鳥鳴、冰消雪融等常見的春的標志,而獨獨以靜謐的月夜為背景,采用了靜中有動,以動襯靜的寫法,表現了對春天來臨的無比喜悅之情。
二、知識梳理
意境是指作品中的主觀思想情感與客觀景象描寫的和諧統一,是從這統一中所體現出來的意味雋永的意象。意境簡單說就是景加情。它以鮮明的藝術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使欣賞者一步步走進詩人所創造的一種特有的氛圍和境界之中,在思想感情上產生一種身臨其境般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古典詩詞中,意境一般表現為一種如詩如畫的藝術境界或給人以強烈藝術感染的藝術氛圍,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