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總復習——古詩鑒賞專題
9、斜陽 給人以凄涼、沮喪、失落之感。游子思婦善用夕陽抒他們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特定的環境中,給人以蒼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陽意象塑造氣象渾然、遼闊、蒼茫的意境。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詩) 夕陽與時序流轉有關,故詩人常借夕陽發思古之幽情。(懷古詩)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以“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為現實背景,感喟“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的物是人非。
10、登高、憑欄。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三、布置作業
結合詩句內容(可以選取其中一聯)分析這首詩是如何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的?
歸 嵩 山 作
王 維
清川帶長薄, 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 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 歸來且閉關。
答:頸聯運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選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種景物,這是詩人在歸隱途中所看到的充滿黯淡凄涼色彩的景物,渲染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
頷聯,借寫一去不返的流水和回巢棲息的暮禽好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來體現詩人歸山開始時悠然自得的心情和歸隱的決心。
一、 方法點撥
詩中意象是熔鑄詩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詩歌形象要根據詩歌描寫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答題步驟是:①找出描寫詩歌形象的詞語。②概括形象特點。③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體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義是什么?
如,XX年廣東卷第10題第1小題:(詩歌見前)
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應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
答題參考要點:
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這兩個意象,(回答是什么形象)表現時間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變化,(回答形象的具體特征)表現作者的孤獨寂寞情感。(回答形象的意義)
二、 關于意象的練習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2、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沖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擾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要求就詩中二三聯所用的“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來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