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總復習——古詩鑒賞專題
4、梅——最先開放,傲霜斗雪—— 敢為人先,不畏權貴——君子
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 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5、菊——臨秋而開,凌冰傲霜——不畏權貴,堅守晚節——志士。 如鄭思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顏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聞達——隱士。
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6、大雁 春秋遷徙——思鄉之情。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故鄉渺何處?歸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韋應物《聞雁》),“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趙《寒塘》)。
鴻雁傳書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懷李白》作為送書信的使者。
7、杜鵑(子規、布谷)——叫聲凄切——悲涼凄清——憂愁憂思。(哀怨、思歸 )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 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蘇軾《浣溪沙》)詩人在逆境中對人生抱著樂觀、豁達的態度,所以在蕭蕭暮雨中傳來的杜鵑的啼鳴,讓人感到其境頗為清遠,其情頗為恬適。
8、月(殘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鏡、蟾兔、玉盤)。 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例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