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五考案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d.“哲詩輝映,莊騷比翼”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奇觀。
e.“詩意的沉思”是指屈原作品充滿了哲理,“沉思的詩意”是指莊子的文章充滿了詩意。
(八)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4題。
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是與它的社會形態相一致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國度,這就決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視天人合一與人人相和。禮樂便是這個系統的體現。禮不僅僅包含宗教儀式,而且包括各種典章制度;樂則是調和禮制內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感情。朱光潛先生說:“中國儒家從禮樂這兩個概念推演出他們的理想國,作者基本上是從政治觀點來考慮美育的。”日本學者今道友信在《東方美學》中把儒家的審美文化稱作為典禮文化,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因此,美善結合,以善統美,這是中國審美文化的基本特征。盡管后來的儒家把善的內容界定為封建仁義道德,反過來又束縛了文藝的發展。這一點,魯迅在辛亥革命時期寫就的《摩羅詩力說》曾予以全面地批判與審理,但是強調美善一體,審美與文藝必須有特定的社會倫理內容,卻是有其合理價值的。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汪洋大海般的小農社會國家來說,審美文化如果不能成為國民精神的火花與前導,而只是某種娛樂工具,那就不但在現實上造成失誤,而且也會人為地導致中國審美文化傳統的斷裂。在中國文化中,禁錮與放蕩是一對孿生兄弟,人們在指責中國文化“存天理,滅人欲”的時候,也不應忘記中國的縱欲主義是世界未曾有的,《金瓶梅》這樣的作品產生于中國古典時代不是偶然的。中國幾千年小農意識中受壓抑的物欲在審美文化上的表現便是感官肉欲的泛濫。擯棄理性,提倡感性主義,只會導致低級的官能主義。如今,“過一把癮就死”,“瀟灑走一回”,這些社會話語隱喻了人們及時行樂、醉生夢死的心態,地攤文化便是這種心態的審美幻化,嚴肅文藝的衰頹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也就勢所難免了。
傳統審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時,還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將情感升華到高尚的道德境域。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十分重視用藝術的形象教育使人們確定道德規范,最后在審美與藝術中使人獲得人生的快樂。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審美文化的主要職責不在滿足人們宣泄感官的消遣娛樂作用上,而在引導人們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文藝有責任而且完全可以凈化人們的靈魂,培養良好的國民素質。當然節情以理,并不是返回封建主義立場上去,這里的“理”和“志”,其內涵是新型的道德標準。其次,“理”還應包涵作品本身的內在邏輯,尊重作品本身的辯證法,而不是人為地扭曲作品,使作品成為某種抽象理性與道德的符號。傳統審美文化價值的確立目光應該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審視,這一點是基本的原則。
1.結合語境,用自己的話解說下面兩個比喻句的含義。
(1)“審美文化如果不能成為國民精神的火花與前導”
①“火花”比喻審美文化的。 。 。 。。
②“前導”比喻審美文化的。 。 。 。。
(2)“禁錮與放蕩是一對孿生兄弟”
“孿生兄弟”比喻。 。 。 。 。 。 。 。 。 。。 。文化現象。
2.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特點是什么?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出現過的兩種錯誤傾向是什么?
(1)特點:①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