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五考案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2)錯誤傾向:① ;② 。
3.作者對當今的文學藝術和審美文化持怎樣的觀點?
(1) ;
(2) ;
(3) 。
4.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中國審美文化的傳統是“存天理,滅人欲”,而從未有過縱欲主義;只是到了物欲橫流的時代,才導致了低級的官能主義
b.魯迅反對以封建仁義道德“統美”,認為這樣勢必束縛文藝的發展
c.農業國度決定了天人合一與人人相和的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又往往從政治觀點方面考慮美育
d.導致中國審美文化傳統的斷裂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幾千年小農意識中受壓抑的物欲的泛濫
e.一方面,文藝作品用新型的道德標準來節制人們的私欲;另一方面,文藝作品中的“理”不是抽象理性與道德的符號,而是遵循藝術自身的規律
f.及時行樂、醉生夢死是資產階級享樂主義的特有心態,而“地攤文化”是封建社會小農意識的特有產物
(九)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4題。
我的世界觀(節選)
愛因斯坦
①我們這些總有一死的人的命運是多么奇特呀!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只做一個短暫的逗留;目的何在,卻無所知,盡管有的自以為對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系著我們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或死去的)的勞動,我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著儉樸的生活,并且時常為發覺自己占有了同胞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
②我完全不相信人類會有那種在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著外界的強迫,而且還要適應內心的必然,叔本華說:“人能夠做他所想的,他不能要他所想的。”這句話從我青年時代,就對我是一個非常真實的銘言:在我自己和別人生活面臨困難的時候,。總是使我們得到安慰,并且望遠是寬容的源泉。這種體會可以寬大為懷地減輕那種容易使人氣餒的責任感,也可以防止我們過于嚴肅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它還屬于一種對人特別給幽默以應有地位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