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五考案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4.下列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
a.作者認為,知識分子應當是民族精神的體現者和創造者,并且擔負著改造國民精神的重任。
b.作者認為,今天依然存在著阿q主義,這主要表現在器物文明建設上處處散發出來的暴發戶氣息。
c.作者認為,中國知識分子都應經受魯迅的拷問,即用魯迅的思想與妨害民族進取的劣根性斗爭。
d.作者認為,應當客觀地評價周作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引導青年人追求高尚的審美情趣。
e.作者認為,對今日的中國青年,當然更需要的還是魯迅,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拒周作人。
(六)閱讀下文,完成1~5題。
一種觀念,如果僅是直觀的泛說,而未加以分析,很難形成理論體系,當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觀念,不能視為幾何學中的公理。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須確定“天”與“人”各自的科學含義,否則很容易陷入唯心主義的苑囿;再如弘揚“忠”、“孝”,離開科學的詮釋,也難免會出毛病。
我們的先人倡導“普遍和諧”,但很難實現;今人依然鐘情“普遍和諧”,并努力付諸行動。自然界、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內與外,在時空兩無限時,根據屬性是和諧的;一時畸形,事出有因。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斗爭恰是一種“正畸矯形”的手段。
中國傳統文化中,涉及道德修養與社會治理關系的觀念很不少。其中,“內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這種說法的原意是,人道德的修養達到完美的地步,社會問題就解決了。實際上,“內圣外王之道”始終停留在宣傳階段。古人的“內圣說”,是缺乏約束力的一種泛道德主義觀念。歷史已經詮釋了它的作用:“內圣”,不可能成為“外王”的主要條件。現代社會面臨著種種深刻的矛盾和問題,它需要科學的管理系統來調節和解決。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內圣外王”的高調。這并不是說我們敵視“內圣”甚至要摒棄傳統文化觀念;恰恰相反,我們認為,沒有對古代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就沒有現代的、科學的文化觀念的發展。
明了這一點還不夠。回溯歷史,中國人“有容乃大”,曾真誠地“吸納百川”,在唐朝,西域的音樂、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請了進來,當時佛經“百十倍”于儒家經典,中國文化并沒有因此萎縮反而繁榮發展了。現代中國人在這一點上是不會遜于古人的,而且更講究科學的態度。
1.第一段中,“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觀念,不能視為幾何學中的公理”,包含有兩層意思,請在下面分別概括出來。
一是指出。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過22個字。)
二是強調。 。 。 。 。 。 。 。 。 。。 。 。 。 。 。 。 。 。 。。 。 。.(不超過23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