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程之專題學習12、直面榮辱
萬物皆如此,而人又何嘗不是?回顧歷史,有多少文人志士經歷了榮辱人生。
還記得那個“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總是酒中仙”的爛漫詩人李白嗎?過慣了舒閑生活的他不以宮中生活為榮,而以之為辱,雖然他經歷了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生活,但他不以之為榮,相反的讓他看到的是一個王朝的衰敗,勾心斗角的腐敗的官場生活最終讓他遠離塵世,去追求那種安靜的生活,那是一種光榮的生活,不是嗎?
還記得那個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的江南游子嗎?那個不啼清淚而啼血的悲鳥?不錯,他就是辛棄疾。在那個崇尚享樂的年代,人們對他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賣弄詩文罷了,而他卻以之為辱,他最終決定獨上高樓,“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一邊是“斜陽正在,煙雨斷腸處”,另一邊卻是“寶馬雕車香滿路”,而他摒棄這一切他所認為的恥辱,執意要做燈火闌珊處的伊人,這樣他才感到光榮。
時代變遷,我多想穿越時空,和你們共醉于明月,在青山綠水間吟哦著流水般的詩句。可我不可以,因為你們不可以,你們的生命屬于過去,而思想是永存的,不能共飲沒關系,且讓我們做一次心靈的朋友吧,我愿意面對榮辱的人生——盡管“長風破浪會有時”,但“直掛云帆濟滄海”!
【點評】
本文從兩個問句展開,并且迅速地進入作文的主題“榮辱人生”,開門見山,點明主題。
在文章的內容布局上,由自然界的“荷花”和“稻菽”的磨難而及文人志士的榮辱人生,銜接自然而巧妙,在文末也表達了作者直面榮辱人生的坦然和樂觀,全篇思路清晰完整,表達了自己的獨特想法。
另外,文章的語言如行云流水,雖沒有“金戈鐵馬”的豪壯,卻洋溢著“沉吟低訴”的婉轉。全篇詩文的巧妙引用,信手拈來也顯示了作者較為深厚的文學素養。
美中不足的是對李白和辛棄疾的兩則材料的運用上缺少變化,屬于同一類,也未能在兩則材料的基礎上收束升華
(三)直面榮辱
榮,一面勝利的旗幟,插上人生價值認同感的高地。
辱,一艘苦難的航船,載著全部苦難沉重駛向何方?
——題記
一直以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榮和辱涇渭分明,于是榮辱拉著手站在楚河漢界的兩邊。從小就被灌輸“勞動光榮,懶惰恥辱”的思想,“榮”與“辱”這兩個本身不帶任何色彩的漢字在中國人心里便有了不同的份量。人們追逐“光榮”“榮譽”“榮耀”,回避“恥辱”談“辱”色變。似乎前人已經把“榮”與“辱”界定得很清楚,后人也就沒必要非把“榮”與“辱”調個了。可是,人們談論這二者真的是只談論這二者,連怎樣區分,如何對待都不曾思考便呼呼睡去,醒后倒也忘得一干二凈。
在我們眼中,劉翔振臂一呼“亞洲有我,中國有我”是榮;女排姑娘用金牌喚回曾經的光榮,用勝利開啟嶄新的夢想是榮;潘剛用一個品牌帶給一個民族營養是榮。那么什么是辱呢?是韓信的胯下之辱還是司馬遷的極刑?是洪戰輝的貧窮還是街角的乞討?
其實我們根本無法清晰地界定什么是“榮”何為“辱”,為何還要早早給許多復雜的事情簡單劃一地貼上大標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