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程之專題學習12、直面榮辱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踐前去問候,還掀開馬桶蓋觀察夫差剛拉的大便,體貼夫差的病情。“問疾嘗糞”,博得吳王夫差之歡心,時間過去3年,由于勾踐盡心服侍,再加伯嚭不時接受文種派人所送之禮而在夫差前為勾踐說好話,使夫差認為勾踐已真心臣服,決定放勾踐夫婦和范蠡回國。最后勾踐回到越國,滅掉了吳國。
司馬遷,遭宮刑,在當時算是奇恥大辱,生不如死。不過他堅持活下來還完成了《史記》 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他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范。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后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XX年)為太史令后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并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秦檜賣國,雖已歷千載,人猶罵之;周作人附敵,雖一代文學大家,也難抵消公眾所不齒的污點。二毛子、皇協軍、黑狗子等敗類,也無一不被釘到歷史的恥辱柱上。明末清初的才子吳梅村,先仕明,后仕清,做了貳臣后,不敢愿諒自己,悔恨交加,詩風也一變而為蒼涼凄楚。其絕命詩中有云:“追往昔,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呤不斷,草間偷活……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稱自己為一錢不值。這是失節者在民族氣節之旗下的戰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