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程之專題學習12、直面榮辱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苦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跡,貧賤不移,寵辱不驚。”這是XX年季羨林“感動中國”頒獎詞,其中提到了“寵辱不驚”,又是如何的了?先聽聽季老的一段話吧,我只講勤奮。“多么樸實的話語,卻不能不讓我們看到季老的謙遜,淡泊和對待榮辱的大度。所以當季老辭掉頭頂”國學大師“國寶”“學界泰斗”三頂柱冠時,我們沒有人懷疑他的真誠,因為季老的一言一行無不彰顯著對于榮辱的淡泊,他專心的,他在意的,更多的是他的學問。
面對榮辱而不驚需要崇高的人格。因為人格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讓你拋卻自身榮辱。不能不提周作人,一個曾經讓人敬仰的文豪,一個后來被人斥為“漢奸”的人。有人說他選擇留在北平是貪戀那里的生活,這在中國人而言可恥的,漢奸是千載也難洗盡的罪名。然而周作人終究是選擇了留下,難道周作人真的已經低幼到了連漢奸的“罵名有多重了嗎?,不,他知道,可他做出了更需要勇氣的決擇——留下,為了北平幾大高校的眾多藏書而留,那是先祖留給我們后人的瑰寶。周先生在眾人的唾棄中無聲無息地承擔著恥辱,也承受著罵名。榮與辱的交織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周先生那無私的品性,那猶如老黃牛般執著的精神。自甘于辱,自毀于榮,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如此呢?
榮與辱之間閃耀著人性之輝,是榮是辱不是人的評論所決定的。我們都需要努力,等到
那一天我們直面榮辱也能寵辱不驚,我們的人性也就趁于完美了。
【點評】
本文重點論述對待榮辱的大度。以季老辭掉頭頂”國學大師“國寶”“學界泰斗”三頂柱冠的事例,論述對于榮辱的淡泊的態度,又以周先生在眾人的唾棄中無聲無息地承擔著恥辱,也承受著罵名論述對于榮辱的淡泊的態度,以有爭議的周作人的事例說明,言人所未言。
【練習提升】
1、以“直面榮辱”為題,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文體不限。
2、閱讀下面一則材料,根據材料主旨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
事例與現象:印遇龍,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49歲。1978年,大學畢業的印遇龍被分配到位于長沙的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工作。1986年5月,他被派往德國農業研究中心進修。當時,外國人對中國留學生心存偏見,負責帶他的oslege教授只是給他安排了一個很簡單的豬飼養試驗,并說:“你能完成這個就很ok了。”印遇龍不服氣,主動請纓,完成了連國外專家都不曾涉足的“豬回腸末端氨基酸代謝”研究。oslege教授驚喜地說:“中國人真不簡單!”留學期滿時,oslege教授決定長期聘請他工作。
印遇龍的研究方向是動物營養學,而當時中國正缺乏這方面的人才。1987年10月,面對祖國的召喚,他婉拒了oslege教授的好意,毅然回到了祖國。
回國后,印遇龍與同事們一起,經過努力,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科研成果。1994年11月,他再一次走出國門,先后到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學習訪問,并于1997年在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皇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999年,中科院實施“百人計劃”人才戰略,面向世界招聘優秀人才。當時,印遇龍正在加拿大學習,孩子也在那里讀書妻子在陪讀。得知這個消息印遇龍積極應聘,并順利入選。家人和朋友都勸他:“在中國干一年還不如國外一個月的收入,況且國內生活條件、科研環境現在都還不是很好,你應該好好考慮一下。”但印遇龍決心已定,他耐心說服妻子繼續留在國外陪孩子讀書,自己再次謝絕國外跨國公司和大學的高薪聘請,只身一人回到了祖國。他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國籍的,我的祖國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