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聯考題匯編文學作品類
心獨運。④運用誤會與巧合使文章波瀾起伏,生動有趣。誤會:兒媳婦懷孕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卻使爺爺牢
記在心,并誤以為兒媳愛吃他親手采摘的家鄉紅橘,于是每年都要不辭辛苦,翻山越嶺為兒子一家送紅橘。
巧合:母子客廳對話,是趁著老劉睡了,且壓低了聲音的,可巧的是,老劉偏就醒了,要到客廳倒水,最終
還是聽到了,并因而感動得淚流滿面,從而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七、(山東省壽光市XX屆高三上學期階段性監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光明在低頭的一瞬
遲子建
俄羅斯的教堂,與街頭隨處可見的人物雕像一樣多。雕像多是這個民族歷史中各個階層的偉大人物。大理石、青銅、石膏雕刻著的無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態,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質中如花朵一樣綻放。至于這軀殼里的靈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與圣彼得堡那幾座著名的東正教堂,并沒有給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為它們太富麗堂皇了。五彩壁龕中供奉的圣像無一不是鍍金的,圣經故事的壁畫絢麗得讓人眼暈,支撐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鉤銀,充滿奢華之氣。宗教是樸素的,我總覺得教堂的氛圍與宗教精神有點相悖。
即使這樣,我還是在教堂中領略到了俗世中難以感受到的清涼與圣潔之氣,比如安靜地在圣洗盆前排著長隊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臺土神情凝重地清唱贊美詩的教士。但是這些感動與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見掃燭油的老婦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東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環繞的小城——弗拉基米爾,城邊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羅斯大畫師安德烈、魯勃廖夫的壁畫作品。我看過關于這位畫師的傳記電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畫,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教堂里參觀的人并不多,我仰著脖子,看安德烈•魯勃廖夫留在拱頂的畫作。同樣是畫基督,他的用色是單純的,赭黃占據了大部分空間,仿佛又老又舊的夕照在彌漫。人物的形態如刀削般直立,其莊嚴感一覽無余,是宗教類壁畫中的翹楚。我在心底慨嘆:畢竟是大畫師啊,敢于用單一的色彩、簡約的線條來描繪人物。
透過這些畫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魯勃廖夫故鄉的泥土、樹木、河流、風雨雷電和那一縷縷炊煙,沒有它們的滋養,是不可能有這種深沉樸素的藝術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滿懷感慨低下頭來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畫面所打動了:有一位裹著頭巾的老婦人,正在安靜地打掃著凝結在祭壇下面的燭油!
她起碼有六十歲了,她掃燭油時腰是佝僂的,直身的時候腰仍然是佝僂的,足見她承受了歲月的滄桑和重負。她身穿灰藍色的長袍,戴藍色的暗花頭巾,一手握著把小鐵鏟,一手提著笤帚,腳畔放著盛燭油的撮子,一絲不茍地打掃著燭油。她像是一個虔誠的教徒,面色白哲,眼窩深陷,臉頰有兩道深深的半月形皺紋,微微抿著嘴,表情沉靜。教堂里偶爾有游客經過,她絕不張望一眼,而是耐心細致地鏟著燭油,待它們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掃到鐵鏟里,倒在撮子中。她做這活兒的時候是那么虔誠,手中的工具沒有發出一聲剌耳的響聲,她大概是怕驚擾了上帝吧一一雖然說幾個世紀以來,土帝不斷聽到刀戈相擊的聲音,聽到槍炮聲中貧民的哀號。
我悄悄地站在老婦人的側面,看著祭壇,看著祭壇下的她。以她的年齡,還在教堂里做著清掃的事務,其家境大約是貧寒的。上帝只有一個,朝拜者卻有無數,所以祭壇上蠟炬無數。它們播撒光明的時候,也在流淚。從祭壇上蜂飛蝶舞般飛濺下來的燭淚,最終凝結在一起,匯成一片,牛乳般潤澤,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斷了的翅膀。老婦人打掃著的,既是人類祈禱的心聲,也是上帝安撫塵世中受苦人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