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聯考題匯編文學作品類
后來,我去哈爾濱上學,到了那兒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陽島。也許是期望過高,并沒有想象中的美麗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可是在給父親的信中,我還是把太陽島的風景描繪得天花亂墜。姐姐來省城看我,我們又去了一次太陽島,并照了許多相片,姐姐說:“回去我一定給爸好好講講,他現在喝完酒還總念叨呢!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沒忘!”我們相視一笑,心中卻涌起一種異樣的情緒。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親一見我就用力地拍著我的肩膀,說:“小子,爸沒騙你吧?那太陽島是不是很好?”我使勁兒點頭。那天我陪父親喝酒,話題總是不離太陽島。父親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還不住地說著:“太陽島,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著酣睡的父親,眼睛都有些發濕。當年我們就曾偷偷地翻出父親那張太陽島的門票,其實那是一張隨地吐痰的罰款單收據,父親從沒有去過太陽島。
(《中外讀點》 XX年第1期)
14.對這篇小說的賞析、評價,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a.小說中的父親是一個熱愛并向往美好的生活,對生活有樸素的愿望和追求的人。有非常強烈的自尊心,以至于自欺欺人地維持著自己的夢想和父親的尊嚴。
b.“父親”在兒子表示懷疑的時候,“便略低下頭”“急了”說明他“自尊”,把罰款收據當門票掩飾正是父親 “自欺欺人”的表現。
c.我們相視一笑,心中卻涌起一種異樣的情緒。這“異樣的情緒”是姐弟倆對父親曾經自欺欺人的蔑視。
d.父親對太陽島夢想從向往、追求到自欺、滿足的全部經歷,“我”親歷其中,以第一人稱“我”為角度進行敘述,使父親的形象塑造得更客觀、真實。
e.第一人稱“我”通常能使小說的情節、人物更具真實感,以“我”觀小說主人公,將作者的主觀認識與“我”的身份相結合,使小說的主題表達更深入,情感更真摯。
答案 c、d
解析 c項“蔑視”錯誤。姐弟倆理解父親當年的渴望與遺憾,希望借此善意的謊言來彌補父親的遺憾。d項“滿足”錯誤,應是“遺憾”
15.小說以“太陽島上”為題目,從全文看,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
答案 (1)題目是“太陽島上”,正文從父親感嘆太陽島是“最好的地方”寫起,記敘了“父親”游島的渴望與遺憾,“我”兩次游島對“父親”的同情和理解,“太陽島”貫穿全文始終,成為行文線索。(2)“太陽島”是父親的夢想,也帶給了我們美好的期盼;“太陽島上”留下了父親的父親的愿望,也留下了父親的遺憾,更留下了一個父親的無奈和自尊;以此為題目,能引發讀者對于小說內涵的豐富聯想,從而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16.小說最后說“父親那張太陽島的門票”“其實是一張隨地吐痰的罰款單收據,父親從沒有去過太陽島”。作者在結局上的這種處理是否合理?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
答案 【示例一】合理。(1)這個結尾似在意料之外,實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父親”的極為自尊在前文已經充分表現,另一方面,在情節上,前文“父親”晃動票據而我們沒看清的細節為后文揭示“門票其實是一張隨地吐痰的罰款單”埋下了伏筆。(2)結尾依然留下小說情節解讀的多種可能性,“父親為什么未能游成太陽島”,“父親留下罰單要‘紀念’什么”,這些思考會使讀者更全面地理解“父親”的形象——自尊而又深受折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