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聯考題匯編文學作品類
大智者之間共事,常常能夠求大同,存小異。也就是說,在原則性的問題上,大家各自擺明自己的觀點,經過討論或爭論之后,總能夠達成一致,較少固執己見。他們很會取人長,補己短。這樣的人進步很快,也容易與人相處。
君子共事,一定都是很懂得堅持原則的,也就是俗稱的按游戲規則辦事。這是很要水平的,是一定人生經驗的積累,不是那紙上談兵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的。
(選自《時文選粹》陳丹寧《半卷湘簾半掩門》)
13. 下列對作品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對于孔子“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本文作者顯然將它理解為“相異(不一樣)”,全文正是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敷衍而成的。
b.錢鐘書先生的比喻在作者看來,其精妙就在于利用居家處室必須有客廳有臥室的配搭,說明人在社會中既要能客觀公平,又要敢于堅持偏見。
c.作者以為,道家既能將真善美融入大眾的道德規范,又能對真善美做出不同于大眾的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是和而不同的真君子。
d.作者以“半卷湘簾半掩門”為標題,是要表達自己對既能去客廳會客又可存異以保持自己獨立人格的狀似半開半掩的心靈之門的欣賞。
e.作者運用比喻、對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描述了“和而不同”在自然與社會中的美妙狀態,使文章于理性的思辨中氤氳著散文的意境。
答案 b c
解析 b.錢的比喻中“偏見”是指不同的意見,而不是片面的見解或成見。c.作者贊賞道家的做法,但并未下
結論說道家是真君子,且文中“道家”指的是一個哲學流派,而非具體的一個人。
14. 作者為什么要將阿基米德的例子、尼采的例子和道家例子并舉?(4分)
答案 因為盡管這三家的思想學說大相徑庭,但卻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對自然社會的深度思考,共同豐富了
人類的認識,增添了人類的智慧,作者通過典型事例,有力地詮釋了“和而不同”的意義。
15. 對于“和而不同”,朱熹以為“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所謂“阿比”即“奉承、曲從、迎合”,
也就是說“和而不同”即“和諧而不盲目附和”。你認為是朱熹的觀點還是本文作者的觀點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
優良傳統?請簡要分析。
答案 示例一:朱熹的觀點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因為朱熹的解釋更接近古語的原意,而且“不盲目
附和”也包含了“不一樣”的意思,努力追求“和諧”又不刻意“奉承迎合”,從而保持思想與行為的獨立性,這也
正是古代君子當有的風范。示例二:本文作者的觀點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因為“同”作為“一樣”“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