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聯考題匯編文學作品類
內容。文章起于看海,結于看海,起到了使文章結構完整的作用。
不合適。理由:文章的題目是看海,而文章主體部分卻未寫看海,有文不對題的嫌疑。
十三、(重慶八中XX屆高三上學期第四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題
秋日的燈盞
朱以撒
①秋天來了,山里閃動著風吹過的暗影。葉片開始有秩序地脫離枝條,原先緊挨在一起的兩片樹葉,一片先下來了,另一片落下來的時候,再也見不到它舊日的鄰居。交接的日子來臨,一些矮小的灌木叢里,漿果外表抹上了一層紫黑,一只翠綠的螳螂舉著帶鋸的刀,輕輕劃了一下,漿水霎時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經進倉,秋風下瑟瑟搖曳的是從農夫指縫里漏下的一枝金黃。農夫已經走遠,不會回頭,注定這一穗金黃要堅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遺漏、忘卻,不能和億萬弟兄一道進入溫暖的谷倉,此時它的美超過一切。在我看來,緣于遺忘而獨立存在,虛構出岑寂田野的動人一幕。漿果、稻穗這樣兀立風寒中的燈盞,秋日的過去就是它們生命的過去,許多美艷走到這里,自然變得素潔起來,像戲臺上的名角戲裝卸下,鉛華洗去,走在街市上,純乎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
③暗夜里,車駛過同樣岑寂的山村,簡陋的土墻開設的小窗口透出昏黃的光,一家人聚在嚴實的屋內,守著爐火,內心踏實起來,谷倉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滅燈盞,隔著芳香的木板,里邊躺著一家人的生存希望——從春日開始萌發,夏陽曝曬,現在終于落實下來。當時是那么漫長,好像一盞秦時的燈,要擎到漢時才被真實地點亮,中間這么多的交替、銜接、奔跑——的確,我看過那些最終不能點亮燈盞的農耕人家,秋日遠去,寒冬到來,是那么黯然神傷地蹲著,敲打著春日吃進泥層中的犁耙,要問個究竟。豐稔的人家如實地享受著秋日的饋贈,閑聊時記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細枝末節,唇齒開合中帶著舒適的滋潤?磥,只有希望不落虛空,眉宇間才笑得起來。
④一本書在經過春風、夏雨的重疊,終于在深秋的最后幾日結束了文字的蔓延。這個文人松了一口氣,好幾次他像一個持燈者,火舌飄忽不定,他的心時浮時沉,晴明陰晦在瘦削的臉龐上隱現。夜半推開窗門,所有家庭的燈盞都熄滅了,自己卻還在夜色里跋涉——這大半年的燈火費得太多了。在鄉村寫作,筆下的蔬筍氣明顯與上一個章節慢了一個節奏。似乎都有這樣的感覺,在鄉村里完成的這一部分,像是夕陽余暉下歸欄的牲口,腳步細碎,神色安然,被深濃起來的薄紗籠罩。也應該有一個相近的閱讀環境——村頭老樟樹下,寂靜蕭然的風雨亭里,簡約樸素的廊橋上。選擇環境閱讀是一種智慧,刪去書寫者身上的種種附加,也放棄了自己種種目的性,此時,書頁打開,字句聯袂而起,人融了進去。有幾次我讀到一些殘本,殘本毀棄了創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異地驟遇了陌生人,沒有既往的歷史記錄,沒有陰影和光圈,使閱讀時每一字句都像秋風里吹過的干果,水分濾去,肉質干脆。秋風殘照下的人、文要比濕潤陽春時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節,濃縮著艷麗的汁水,到了這個節氣的文人筆下,我們說韻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樸實無華來承擔的。
⑤漸漸形成一個晚秋愛好者。尚在硯邊的余墨被風吹干,兌點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視著筆底漫不經心的揮灑狀態,萬木蕭疏,百草枯黃,一個在秋風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葉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時代持抱不放的愛戀,不是展現了,就是放棄了。季節使人、物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啊,幻想的春日和無比實在的秋日――有理由說,春日秋日的筆下文辭一定是不同色澤的,盡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記得秋日里修訂春日寫下的一疊文稿,落筆如刀斧,刪盡繁枝縟葉——這就是文字的命運,像許多果實那樣,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