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四首教案
(3) 精華鑒賞。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它膾炙人口,歷來被人們廣為傳誦。全詞以江山之勝、英雄之業為題材,以縱橫之筆將懷古、詠史、寫景、抒情熔鑄為一體,視野開闊,境界宏大,氣勢磅礴,格調雄渾豪邁,是豪放詞的代表。在具體描寫時,又有幾個結合,如“千古風流人物”、 “一時多少豪杰”與“周郎”,是概括與特寫相結合;寫周瑜“雄姿英發”和“羽扇綸巾”、 “談笑間.”是概貌與細節相結合;再就是虛實結合,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是實處虛寫,而“遙想公瑾當年”則是虛處實寫,等等。此外,聯想、夸張的手法也運用得很嫻熟。
聲 聲 慢
( 1 )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
李清照 (1084 — 11557) ,號易安居士,濟南 ( 今山東濟南市 ) 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母王氏亦工文章,李清照自小就有文學藝術方面的才能。 18 歲與宰相趙挺之的兒子、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是一位金石專家,夫妻兩人志同道合,一方面進行文學創作,一方面從事學術研究,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曾合著《金石錄》。靖康之變,北方淪陷,夫婦于宋高宗建炎元年 (1127) 南下,輾轉江南。后趙明誠病故,李清照孤苦零丁,在杭州、金華一帶漂泊,過著悲苦孤獨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的詞創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多寫離情別緒,反映她少女、少婦優越閑適的生活和閨房相思的情懷;后期因國破家亡,流落異鄉,詞作多寫故土之思與身世之感,風格也變得低回婉轉,凄苦深沉。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李清照集》、《漱玉詞》輯本傳世。
這首詞又題為“秋情”,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歷來人們所公認的她的代表作。從詞意上看,作品當寫于丈夫趙明誠死后,這時候,詞人孤苦無依,晚景極為凄涼。作品通篇都寫哀愁,但這與早期的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不同,這里所寫的是死別之愁、永恒之愁、個人遭遇與亡國之痛交織在一起的哀愁。情調哀傷凄苦,千古之下,讀之仍催人淚下。
(2) 基本解讀。
詞作分兩闋。
上闋寫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凄涼心境。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開片用七組迭字渲染愁苦之情。這樣的開端,在宋詞中是絕無僅有的。這是詞人在藝術上大膽新奇的創造,為歷來的批評家所激賞。 “尋尋覓覓”是寫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東西尋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惘失落的心態。此處并非實寫,只是表現一種心態,作者通過把“尋覓”這種行動虛化來表現,便賦無形于有形,把心理活動刻畫得格外形象生動。女主人公要尋找的東西很多:愛情、婚姻、家庭、故鄉、和平、幸福……但尋覓的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這種結果,使她感到“冷冷清清”——冷落凄清,一片肅殺。這既是周圍的客觀環境,也是她內心感覺的寫照。 “凄凄慘慘戚戚”句直接表白內心的情感,哀傷愁苦更深了一層。開頭三句,由淺人深,層層深入,把詞人國破家亡、漂泊他鄉、晚景凄涼的愁苦之情,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真是“其情哀,其詞苦”。
“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這兩句說秋季氣候多變,忽暖忽冷,環境不佳,心情不好以致身體不適。表面上是寫自然之秋,實際上也含蓄地包含了國家、世道的多事之秋,以及詞人自己黯然傷悲的人生之秋。這種“氣候”,正是她哀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