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四首教案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回想劉裕當年金戈鐵馬,馳騁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氣吞山河,勢猛如虎 ! 作者在這里歌頌劉裕,既是對劉裕業績的向往,對自己報國壯志的一種含蓄表達,也是對英雄難再的不滿和無奈。當年劉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業,現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鎮守,天時地利,皆為我備,揮師北伐,光復中原,正當其時,但現實與愿望卻相距甚遠。
下闋借古諷今,表達自己不被重視,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幾句寫歷史典故:宋文帝劉義隆 ( 劉裕子 ) 元嘉年間,派王玄謨出兵北伐,也想學漢代名將霍去病追擊匈奴封山而還,但由于準備不足,草草出兵,結果大敗而歸,北魏大將乘勝追擊,兵臨宋都建安,宋文帝君臣恐懼,登烽火樓北望,對北伐表示懺悔。辛棄疾借這個故事警告輕舉妄動,企圖草率北伐的宰相韓侂胄。但此時的韓侂胄急于提高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地位,又妒賢嫉能,對辛棄疾的警告置若罔聞,在辛棄疾離開京口的第二年,便草草出兵,結果一敗涂地。事實證明辛棄疾并非杞人憂天。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幾句由今憶昔,感慨歲月流逝,壯志未酬。紹興三十二年 (1162) 辛棄疾南歸,至京口任上寫此詞,已經四十三年。當年揚州以北地區的抗金斗爭如火如荼,烽火彌漫,至今仍歷歷在目,但由于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使自己空有一腔熱血,幾十年來報國無門。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三句是從上文追憶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令人驚心:侵略者在我們的國土上修廟祭神,香火繚繞,神鴉飛舞,社鼓陣陣,好不熱鬧 ! 這里既有山河非我的感慨,也有對統治者不圖北伐,置淪陷的國土、人民于不顧的不滿。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詞最后以廉頗自比,說自己雖然老了,但為國效力之心、抗敵復國之志不衰。然而統治者不思進取,朝廷權奸當道,又有誰來過問自己,器重忠勇愛國之士呢 ? 作者的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3) 精華鑒賞。
①這首詞作于辛棄疾的晚年,其時詞人已經 66 歲高齡。它反映出作者對國事無能為力、憂心如焚的情緒,詞中激昂之言少,沉郁之言多,因而風格顯得抑郁低沉。
②詞作借詠史而言現實,故詞中用典故較多。前人對此有所批評,認為作品有“掉書袋”的嫌疑。其實本詞用典,能與主題緊密結合,雖多而不濫,靈脫自如,增加了作品的內涵,故用典還算貼切。
③全篇借古言今,亦史亦論,在結構上有事事相連、環環相扣的特點。
2 ,習題解說。
(1) 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通過背誦學習古典詩詞。
(2) 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讓學生比較具體地了解豪放詞與婉約詞的基本特征及其差異,從而對古代詞的兩大流派有初步的認識。
參考答案:豪放詞以陽剛之美為審美特征,寫景抒情視野開闊,氣象恢弘雄放。如蘇軾的《念奴嬌》 ( 大江東去 ) 、辛棄疾的《永遇樂》 ( 千古江山 ) 敘寫的景物從大處著筆,不是具體描摹景物的形狀、外在特征,而是著眼于它的神韻和氣象,顯得大氣磅礴,聲勢雄壯;抒情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一瀉千里。婉約詞以陰柔之美為審美特征,寫景抒情細膩委婉。如柳永 ( 雨霖鈴》 ( 寒蟬凄切 ) 、李清照《聲聲慢》 ( 尋尋覓覓 ) 對景物的描寫都比較具體細膩,生動柔美,以景襯情,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情感的抒發含蓄婉轉,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