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四首教案
②語言淺俗自然,也是本詞作的一個特點。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等語,幾乎純屬白話; “這次第”,是宋代口語。以家常語,寫心中事、身邊景,發肺腑情,似是信手拈來,但語淺意深,顯得非常自然真摯。
③本詞以抒情為主,在情與景的關系上,能夠融情人景,情景交融。作者選取了一連串具有典型意義的景物如急風、飛雁、黃花、梧桐、細雨等,作為秋 ( 愁 ) 情的襯托,情景映襯,極力渲染了一個“愁”字,營造出凄涼慘淡的意境。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 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
辛棄疾 (1140 — 1207)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 ( 今山東濟南 ) 人。在宋代詞壇上,與李清照 ( 易安居士 ) 合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經被金人占領,他從小就立下抗敵救國的雄心壯志, 21 歲時組織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隊伍起義抗金,后率眾加入耿京的起義軍,并任“掌書記”。辛棄疾建議耿京主動與南宋聯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間,叛徒張安國殺害了耿京挾眾降金。辛棄疾北歸以后,率眾勇闖敵營,活捉張安國,并號召了上萬名士兵一起投歸南宋。歸南宋后,辛棄疾歷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撫使。在任上,實施了一些利國利民的措施,但屢遭當權者疑忌打擊,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一帶近二十年。晚年曾任知鎮江府,在此期間,積極為北伐作準備,反對輕舉冒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落職, 1207 年病逝。據說臨終時,還大呼“殺賊”。
辛棄疾的詞作數量居兩宋詞人之冠,留存至今仍有六百余首。他的詞風以豪放見長,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是宋代詞人、特別是豪放詞人的代表。他的詞題材廣泛,其中抒寫抗金復土、傾訴壯志未酬的憤慨的作品,是其精華部分。
本詞作于 1205 年作者在鎮江知府任上。此前,他已被閑置了近二十年,本以為終于有機會一層抱負,實現雪恥復國的愿望,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懷鬼胎,對辛棄疾的正確主張不予采納。作者對此看在眼里,憂在心里。北固亭下臨長江天塹,拔地而起,登臨縱目,滿眼風光。作者登亭懷古,憂慮當前局勢,感慨自己到老還不能施展才略為國效力,字里行間充滿著抑郁不平的苦悶和憤慨。
<2) 基本解讀。
詞的上闋贊揚了孫權、劉裕兩位歷史人物的英雄業績,慨嘆千古英雄難再,包含了對當今統治者的不滿。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這幾句是說,江山千古依舊,但是,像孫仲謀那樣稱雄江東的英雄卻找不到了。 “江山”之前冠以“千古”二字,點明了這首詞是要懷古,把讀者帶人歷史興亡的意境當中。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大破黃祖,抗衡曹 ( 操 ) 、劉 ( 備 ) ,終于成就帝業。當今國事多艱,多么需要孫權這樣有作為的英雄啊 ! 可是,眼下卻是無處尋覓。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人物是無處尋覓了,作為他們英雄業績的象征一歌臺舞榭,以及他們的流風余韻——積極奮斗、勇于進取的精神,也都在歷史的風吹雨打中消逝磨滅掉了。一個“總”字,表明英雄業績的葬送,并不是個別的現象,大宋王朝的衰落,也包括在其中。
“總”字寄寓了作者對歷史、對現實的深沉的慨嘆。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這幾句是說,南朝宋武帝劉裕當年住過的地方,今已雜草叢生,夕陽斜照,成了偏僻荒蕪的普通陋巷。劉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開國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東晉政權,后又興師北伐,先后滅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等地,顯赫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