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古代抒情散文
d.我為宋玉那樣的悲秋者深感悲傷。
【答案】c
【解析】這句話出現在第二自然段,仔細閱讀體會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嘗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紙上”,即可得出正確答案是c。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體現這一現象的一個字是__。(1分)
【答案】1分 動
25.第③段可分為兩層,概括層次大意。(3分)
(1)__ (2)__
【答案】3分(1)與山相知之樂(2分),答“恍然之樂”得1分)(2)家居之樂(1分)
【解析】此題考查概括層次大意的能力。先要分層,第一層到“先秋而歸”,最后兩句是第二層。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尋”,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4分 開頭交待了“尋秋”的緣由(1分),結尾點明詩集的主要題材(1分)。首尾呼應,結構嚴謹(1分)。“尋秋”作為線索,貫穿全文(1分)。
【參考譯文】
我赴朋友孟誕先之約,才有此次尋芳。這時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尋”。
秋天這個時節,草木蕭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嫵媚。和春天相比,好像是舍棄美人卻遇著高僧穿著破衣在洗飯缽;和夏天相比,好像離開無官職的王公貴族而和高雅人士在清泉白石上作伴;和冬天相比,又好像是恥于貧寒無依靠而和英雄露宿在夜雨疏燈下。上天在 時改變了他的位置,洗盡了他的煩惱濁穢,等待游人的到來,但是游人卻不能自己清洗心胸來求得秋的所在,卻動輒說“悲愁”,我曾經說宋玉有悲傷的事情,所以悲愁。后人不曾有悲卻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內心而相信紙上的東西,我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傷。
天下的山水很多,我不能了解其中的一半,卻總是對平時見到的一石一洞,流連忘返。進入西山恍然大悟,為什么有這么多恍然大悟呢?看來是我胸中或許原本就有一座“恍然”之山,這時山與山就好像相遇了。我趁著秋天出來,先于秋天回家。家里有五個弟弟,成年的有四個,他們都能用極高的悟性與才情,幫助我做無法完成的事情。花棚草徑,柳堤瓜架之間,也有值得高興的地方。
說是“秋尋”,還因為我賞秋以外都在家里住著。誕先說:“你家居的詩很少,尋秋的詩很多,我為你刊刻《秋尋草》。”
閱讀,回答7-14題
(一)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辭》
7.對下列句中“以”字用法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 ②諸侯以惠愛為德
③家叔以余貧苦 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