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古代抒情散文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齊 師 伐 我 。 公將 戰,曹劌請 見。(《曹劌論戰》)
譯文: 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可以避免漏譯——漏譯是初學時經常出現的問題。由于古今漢語句子結構的相同之處很多,所以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都要對譯。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后意思表達還不夠清楚、句子不通順的,才能用移位、增補等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例如: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譯文:你不聰明的很啊
(2) 原文: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沒有這個人,我將和誰一同回去呢?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于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例如:
原文:狼度 簡子之 去遠 。(《中山狼傳》)
譯文:狼估計趙簡子已經離遠了。
原文“簡子”和“去遠”之間的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字,現代漢語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可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匯,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銘》)
譯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憲宗年號,也保留不譯。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上的調整。我們在今譯時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準確地譯出原文內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和表達習慣。
三、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
古文翻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復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占很大比重。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