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古代抒情散文
(3) 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豈能以育民乎?
譯文:
10.有人說,本文體現了孟子的“性善論”,你同意嗎?請說明理由。(4分)
答案:6、d 反:返
7.b 所: 助詞,與動詞構成名詞性短語,可理解為“……的事情”;a也:語氣助詞,表判斷\句中表停頓;c; 者:助詞,表判斷\……的人;d且 :連詞,表并列\\副詞,暫且。
8.c 非夸張,
9.(9分,一句三分)
(1)這不是沒有好好喂養,是沒有用它們所需要的水來飼養。(“是”,”畜””以水”)
(2)離在水中放養之前只三天時間,它們的身形已經比原來大了三分之一。(“去””倍””三之一”)
(3)如果違背它的本性,就是造物主也不能用勉強的做法來養育萬物,那么圣人又怎能用這樣的做法來畜養(教育)百姓呢?(一句一分,”反””造化””反問句式”)
10.同意。①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倡導 “仁政”以求達到“王道”,反對“暴政”而導致“霸道”。本文作者認為“育民”應該以禮義道德去教化百姓,而不能用“暴政”去壓抑老百姓。②老百姓本性純良,一旦養成良好風氣,即使強迫他們走違法亂紀的道路都是做不到的。
(或答:同意。首先,老百姓在未經教化的時候,雖然愚昧,卻是善良的;其次,在接受教化之后,他們的是非觀念是明確的,價值判別是清楚的,向善之心是堅定的。)
譯文:家中的僮仆拿鴨蛋來孵化,得到幾只雛鴨。開始飼養的時候,給它們一點點水,他們發出呴呴的聲音,它們的羽毛泛出白色的光澤,我很喜歡它們,逗弄著它們。 沒過幾天,僮仆來告訴我:“已經有雛鴨死亡了。”接著,我聽它們的聲音,它們啾啾地發出哀鳴,觀察它們的羽毛,非常疏松的快要散落了,我怪責僮仆沒有好好飼養。僮仆說:“不是我沒有好好飼養,是飼養雛鴨的時候不用水啊。”
第二天,我剛好在亭子里休息,當時雨剛好停了。池塘里的水正好漲滿,我回過頭來,非常高興,靠著欄桿對僮仆說:“為什么不把這池水拿來飼養雛鴨呢?”僮仆趕忙跑去,不一會兒,用籮筐裝著雛鴨來了,雛鴨們只是剛剛出到水邊,就非常不安害怕,它們仰起了頭,斜視著,鴨足不敢舉步,又想前進又一邊后退。拿起竹竿驅趕它們,就一起飛奔到水里,有的揚起雙足游去,有的拍打翅膀飛起來,很久都沒有安定下來。一會兒后,就開始玩水,有的仰起頭來喝水,有的低下頭來啄東西,幾個湊到一塊,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去。又或者沉到水底,不見蹤影,或者浮出水面,在浮萍水藻之間嬉戲跳動。過一會,歇下來把頭埋到羽毛里,拍打翅膀,有的搖搖擺擺地走路,有的蜷縮著站著,有的低下頭睡覺,非常逍遙,非常安閑自得。傍晚時候,僮仆想用籮筐把它們裝好帶回,它們就水邊再和僮仆嬉戲,有的跑到堤岸上去,有的藏到叢林里去,僮仆抓不到它們了,于是就放它們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