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二學案文言文閱讀(史傳體)
c.周懷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氣,他想懲罰太子。李迪不畏眾怒,挺身而出,說服皇帝改變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獻成了太后。她曾經與李迪有嫌隙,但兩人為了朝廷的利益,最終還是和好了
【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要重視選文細節處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獻太后預政”之后。c.“不畏眾怒”錯,“怒”的只有皇帝。
7.(09高考山東卷,語文,12)下列對原文有關的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文公用十天時間沒有攻下原邑而主動撤兵,由于堅守誠信,文公感動了原邑和衛國的人,反而得到了兩地?鬃訉Υ吮硎举澷p。
b吳起在“故人至暮不來”時仍堅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會天疾風”時仍不失信于虞人,體現出了高尚的誠信品格,令人欽佩
c楚厲王因醉酒擊鼓為戲而失信與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來;李悝因欺騙將士而失信于軍,險致全軍覆沒。這兩個故事從反面強調了誠信的重要。
d衛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過關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難客商并接受了賄賂。衛嗣公知道后要罷免這個官吏,他非常害怕,認為衛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
【解析】“衛嗣公知道后要罷免這個官吏”有誤
8.(09高考江蘇卷,語文,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沈通明原為明末軍官,為人仗義輕財,年輕時以勇猛聞名,八十多歲時酒量仍不減當年, 還像過去一樣以行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閉門不出,后來移居蘇州,改名換姓,靠給人算命維持生活,后出家為僧,不久還俗,北上鄧州尋訪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鄧州的異常行為,前去察看,但兩人一見如故,相處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責,將他釋放。
d.作者認為明末像沈通明那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權的大臣都是些心術不正、 結黨營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答案】c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重點考查對文章的層次、段落或整體的把握能力。
【解析】c 項“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鄧州的異常行為,前去察看,但兩人一見如故,相處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責,將他釋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顯不合文意。
9.(09高考浙江卷,語文,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構思極具特色。作為記文,作者不從寶繪堂的建筑、景物著眼,而先以論點開篇,直到文末交代為寶繪堂作記之事,可謂別開生面。
b.本文層次清晰,論證嚴密。先講道理,再引歷史人物正反論證,后又以個人經歷佐證,緊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這個中心展開論述。
c.本文以散句為主,兼用對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錯,頗具氣勢;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言簡意豐,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說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獵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廢此四者,也未“發狂”,就是這個道理。
【答案】d
【考點】考查對文章內容要點、中心意思、表達技巧和行文思路的賞析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