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這段文字中,"晉公有異于初,不以輔助相許"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異"是"異心",還是"不同"之意?上文說,裴晉公在未做官時,曾與他人相約,一旦"顯重"就"彼此引重",而現在裴已為相,卻不肯答應某人擔當輔弼之臣的請求。從這里可以看出,裴晉公的做法似與當初相約有所"不同",而看不出"異心"----對國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晉公與當初不同,不肯答應讓我任輔弼之臣。("相許",許之,答應我)
二、翻譯句子
文言文翻譯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來,文言文翻譯都是用四選一的選擇題來考查的,從XX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動手翻譯的能力。
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這個要求是比較高的。其主要之點分述如下:
1.字字落實
"字字落實",是一個原則的要求,應區別以下不同情況:
(1)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留,不必翻譯。
(2)刪。對那些起語法作用原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是表敬稱、謙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
(3)換。對那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詞,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的詞語。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中,"兵"應換成"兵器","利"應換成"鋒利","弊"應換成"弊病"、"毛病",等。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指這一類"字"的落實。
2.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
用詞的特點,主要是指活用的詞類。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即譯文要正確表述出活用的情況。如《過秦論》"外連衡而斗諸侯"一句中,"外",名詞作狀語,應譯為"對外";"連衡"這里用作動詞,應譯為"用連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動詞,應譯為"使……爭斗"。全句譯為:(秦國)對外用連衡的策略使諸侯自相爭斗。這便譯出了全句用詞的特點。
3.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
所謂原文造句的特點,指原文所使用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特點。譯出這種造句的特點,要分兩種情況:一是文言文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要譯成現代漢語相應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二是省略句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倒裝句要順過來。例如:
⑷
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下天笑。(《屈原列傳》)
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聞也"是"臣未聞之也"的倒置,翻譯時的都要順過來。全句可譯為:仲尼的門徒沒有說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因此后代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為天下笑"都是被動句。全句可譯為:(楚懷王)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國的六個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國,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是"求可使報秦之人"的倒置(定語后置),全句可譯為:主意拿定,尋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回復秦國的人,沒有尋找到。
上列三點是就句子本身翻譯說的。在動手翻譯之前還得顧及語境。
三、重點突破
翻譯文言文語句,牢記翻譯的原則、方法是基礎,翻譯時結合具體語境更為重要。翻譯文言文常見的錯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