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zhàn)》)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送東陽馬生序》)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鴻門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浴@纾?br>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略謂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瘢┢洳簧普叨闹?《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石鐘山記》)
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許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詞后面還有名詞或者名詞短語,這個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就是活用動詞的賓語。如:
(1)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刺秦王》)
(2)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促織》)
"乃、細"都是狀語,于是原本是名詞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一個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那么這個名詞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如:
(1)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頗藺相如列傳》)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了。
2.名詞做狀語
名詞一般是不能做狀語的,做了狀語就意味著帶了副詞的性質(zhì)。在文言文當中,這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所以名詞做狀語也是一種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