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南指"相當于"向南指"。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的活用主要是動詞活用為名詞。在一定的上下文當中,一個動詞處在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1)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2)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援、救"原本都是動詞,這里不是處在主語,就是處在賓語的位置,所以都活用為名詞了。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的主要功能是做謂語、定語;如果一個形容詞做了主語或者賓語,這個形容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過秦論》)
"賢"原本是形容詞"德才優秀",這里是"賢士、賢人",可見它已經名詞化了。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如果帶上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苦"后面帶上了"秦"做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
(四)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一個動詞或者形容詞,產生了使賓語發生某個動作的意思,這個動詞或者形容詞便有了使動意義,活用為使動詞了。如: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崤之戰》)
"勤民"是"使民勞累",是使動用法。
(五)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表示心理活動,意思是"認為怎么樣"。如: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荊軻刺秦王》)
"遲之"是"認為這件事辦得太遲",是描寫心理活動。
★ 一般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賤人。
⑦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
(6)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如:“劉備天下梟雄!保ā冻啾谥畱稹罚
【特別提醒】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二、被動句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3)用“見”或“見......于......”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動
“不能容于遠近! (張溥《五人墓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