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fù)習(xí)教案
【知識梳理】
一、理解句子
正確理解句子是正確翻譯的前提,故先講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語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這里主要從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來說。
1.以易求難,推敲關(guān)鍵詞語
多年來的高考試題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譯的句子,并非每一個詞語都有難度,都不會理解,而只有一兩個詞語有較高的難度。從這個意義說,理解句子就是對關(guān)鍵詞語的確切認知。一般說來,這關(guān)鍵詞語表現(xiàn)為多義實詞或詞的形態(tài)特點(單音詞、雙音詞)或用法特點即活用。例如:
⑴(何子平之)母本側(cè)庶,籍(戶口冊)注失實,年未及養(yǎng),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時鎮(zhèn)軍將軍顧覬之為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黃籍,籍年既至,便應(yīng)扶持私庭,何容以實年未滿,茍冒榮利……"
在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祿"、"當"、"留"都是不難理解的,難的是"差"、"啟"、"相"這三個詞。"差"是個多音詞,這里該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祿",有少許俸祿。可見"差"應(yīng)讀chāi,為當差之意,即任職。"啟"有打開、陳述等意,因為要向上陳述某人之任職,所以應(yīng)理解為"稟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該理解為:在州中任職有少許奉祿,將稟告上司挽留你。這樣看來,所謂以易求難,就是根據(jù)已知求未知。"求"的過程,就是對語句作分析的過程。
2.轉(zhuǎn)換角度,辨析句式特點
有些文句,在實詞,虛詞方面沒有太多障礙,但要真正說清其含意遇到麻煩,這時就得轉(zhuǎn)換視角,從句式方面作考慮,這樣也許會尋求到正確的理解。例如:
⑵(胡)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讀cuàn),食畢,復(fù)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zhì)(胡威之父)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其經(jīng)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shù)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在這段文字中,"先其將歸,請假還家"一句,字詞上沒有一點疑難,但"先其將歸"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帶他回去"嗎?自然不是。原來這是一個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個介詞"于",其,指代胡威。這樣看來,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將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請假回家。用這個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與下文意思一致,因為"陰資裝"等句意思是:暗中準備盤纏,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與他結(jié)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幫助他處理。從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濟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濟乎?"就是"憑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一句中,破,使動用法,降,也是使動用法,使……降。據(jù)此全句是說:燕國派樂毅攻破齊國,使齊國的城邑全部投降。
3.燭照全文,求助于左鄰右舍
有些文句,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夠的,還需要跳出文句,綜觀全文,求助于"左鄰右舍"--上下文。例如:
⑶裴晉公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報恩獎引不暫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與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時,約他日顯達,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晉公有異于初,不以輔助相許。"晉公聞之,笑曰:"實負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