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全面梳理強化指導
古人說:文章合為時而作。這個“時”就是現實,做為參加高考的學生,也同時是我們這個時代驕子,同學們應該關心我們的社會和身邊的事件,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廣泛閱讀、欣賞各種文學藝術,從而提高我們鑒別和賞析能力。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有自己的祖國、家鄉和親人,關心親人,熱愛家鄉和祖國,培養同學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是語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明白了這個目標,我們就明白了命題者選題的策略,這樣我們才能高屋建瓴,在應試中具有鳥瞰全局的能力。
2、應試者的策略
選作高考閱讀材料的散文,語言是較規范的,構思是較新穎的,結構是較嚴謹的。那么怎樣才能解讀好高考散文呢?
(1)從整體把握。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這個特點,決定了散文內容的廣闊和豐富性,全文好象只是一些片斷、一些場面或景物組合。因此鑒賞散文時首先要努力把握文章的結構和行文線索、感情脈絡,特別是文章的主旨,從而能盡快地剝去散文的看似凌亂的“形”。因此在閱讀時,首先要讀出文章大致的觀點(文章情感、段落中心句子等),劃出層次結構。這樣才能使其后問題的解答有的放矢。敘事散文所記之事一般較為平凡,講究“以小見大”。寫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詠物散文最鮮明的特點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賦予象征意義。這樣整體的基調把握準了,對局部的情感或傾向才能做出正確分析,對特定語境中語句的深層含義,才能做出深刻的品味。在散文閱讀中注意文中的人、事、物、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它們都應該緊緊圍繞“神”來組織的。所以同學們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
(2)注重因果聯系。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散文中的形與神,情與景,內容與形式,主旨與材料等等,是近年來散文閱讀考查的重點所在。好的散文中,及沒有孤立的景和物,也不存在抽象的情。隨著事件的發展和人物情感態度的變化,其中的因果關系逐步呈現出來。如《壺口的黃河》19題:為什么說壺口的黃河“才是中國的河”?文中前面說到:“中國的水應是黃色的,和我們中國人的皮膚一樣;而黃河也只有到了這兒,才成了真正的黃河!”“黃河站立起來也是一個飛躍,就像個頂天立地的人活了”“看看空中的水汽,聽聽大地的回音,便會知道黃河的自信和決心”,從這些原因中我們不難得出“有中國人的膚色;有中國人強大的生命力;有中國人的自信與決心”這一答案。另外,要使“因果分析”準確,不但要保證原因的真實性、充足性還要揭示出“因”與“果”之間的必然聯系。
(3)掌握基本表達方式。
現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散文在創作中,作者為了更好地表達某種情感往往會借助一寫文學創作的手法,或“比喻”“擬人”能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或“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表情達意;或“對比”“襯托”突出強調、側面烘托主題思想。有的還通過“細節描寫”“情景交融”“鋪墊”“照應”“象征”等手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深刻地表現。如《壺口的黃河》第四段中通過主觀感受來寫壺口的黃河,運用側面烘托(或側面描寫、襯托)的手法渲染主觀感受(如心跳、耳聾、眼花、腦子空白等)來寫壺口的黃河,一是給人如臨其境的現場感;二是從側面烘托壺口黃河的氣勢與主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