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全面梳理強化指導
(36)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所缺乏的,一是勇氣不足,二是謀略不當。(XX年天津卷)通讀句子時,將“不足”和“不當”刪除后,感覺句子更精練,語意更明確,簡單分析可知“我們所缺乏的”應是“勇氣”和“謀略”,也可將“缺乏”改作“表現出”。
(37)如果我所管的“閑事”能給群眾帶來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和快樂時,我也很幸福,很快樂。(全國卷三)只要通讀句子就感覺“時”字多余。
從XX年的高來看,我們復習時要特別重視語意是否明確、搭配是否恰當的語病判斷訓練。答題時我們一要審清題干,是選“有語病”的一句,還是選“沒有語病”的一句,明確四個選項的句子,“有語病”的多,還是“沒有語病”的多;二要全神貫注地通讀句子,調動自己平時積累的正確語感,感覺詞句是否有病;三是運用以上招式即平時訓練總結的經驗,從理性上去判斷。其實,“正確語感”和“訓練總結的經驗”是互相補充、互相完善的,是融為一體、不能截然分開的,在臨場中要綜合、靈活地運用,不斷提高自己查斷病句的第一感覺的正確率。
※文言文閱讀板塊
文言文閱讀材料是一篇淺顯的文章,考查的實詞也僅限于“常見”。文言慮詞的限定更為嚴格,不超過《考試說明》上規定的虛詞共10個()。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這一范圍。
文言文閱讀的試題均為選擇題,共3題,占9分。主要考查文言基礎知識,能力要求為理解和分析綜合。
由于采用選擇題的方式,而不像現代文閱讀那樣通過直接表述來考查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所以,近年來的文言文閱讀試題直接考查分析作者觀點、態度較少,一般通過考查內容要點、中心思想來檢測考生對作者觀點態度的把握程度。這種選擇題一般有下面兩個特征:
(1)內容錯位。命題者故意在時間、地點、指代、因果等方面張冠李戴,顛倒時間,混淆因果。如1996年全國卷文言文第8題目的d項:“數年后回谷大復職時,老人孩子非常熱情地對待他。”原文說郭永離去官職幾年經過大谷,并不是數年后回大谷復職。
(2)違背事理。試題選項節摘原文,看起來與原文一樣,實則違背事理。常見的有:強為因果,強為轉折,強為條件,主客顛倒等等。做題時,要將題與文對照,要結合文章主旨,結合作者的觀點、態度。
總之,做文言文閱讀的試題,關鍵在于文言基礎知識,在于讀懂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翻譯指津
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傳統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對語言表達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容的考查兩個方面緊密地結合起來,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閱讀中綜合考查的有效手段。這類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觀性的選擇題型,也可以采用主觀性題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譯句子或語段。
自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的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均采用選擇題。但XX年起則改由考生直接翻譯,分值也由3分增至5分。
筆者有這樣的體會:翻譯文言文不是能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邊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夠說出來,嘴上能說出來不等于筆下能夠寫出來,它還涉及現代漢語的書面表達能力問題。我們認為,高考題型的變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實的閱讀能力,有利于促進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考生而言,也意味著試題難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