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全面梳理強化指導
三、精選題材,確定范圍,突破窠臼,力求創(chuàng)新。
每個考生,寒窗苦讀十多載,多少總會有一些自己的積淀,都會有一些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東西。當前流行一種這樣的說法:“每個考生都應該有一盆屬于自己的泥土。”意即我們通過多年的語文學習,都應該有對自己有著較深影響的文學性的東西存在。但是,面對作文,我們有一些人束手無措,無從下手。除了確實儲備有限以外,很大的一個原因還是對知識不能調(diào)動,不能將儲備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來。當然臨近高考,這樣說似乎有一些遲了,但是對已有的儲備進行一番梳理,卻是必須的。反思一下自己對某一類的題材掌握得怎樣了,比如家國方面、歷史方面、人生理想方面、道德情操方面、社會問題方面等等。做好了這樣的準備,才能在考場上游刃有余。但是,如果我們手中的都是一些為多數(shù)人熟知的東西,而又在作文中反復寫出來,對閱卷老師來是說,這樣的作文,怕是一種折磨吧。所以,對于材料,我們一定要出奇制勝,即使是已經(jīng)比較陳舊的素材,我們也要從不同的角度的寫出新意。創(chuàng)新,在材料的運用上是一種很好的體現(xiàn),因為它可以充分的體出一個考生的敏銳性和深刻性,萬不可小視啊。
四、巧命題。題目要講詩化,哲理化。
有一句永遠要說的老話,“文章的標題就是文章的眼睛”。但是我們怎樣來使自己的眼睛讓別人即使匆匆的一瞥也會留下難忘的印象呢?這顯然有一種命題的藝術(shù)。觀察高考優(yōu)秀作文,多是有一個精彩的題目。好的題目多具有共同點,即:或直露得讓人觸目驚心;或含蓄得讓人回味無窮;或充滿哲理,使人再三品味;或充滿詩意,讓人如含英咀華。如:《留些誠信給自己取暖》()、《泥水里的笑容》()、《路是月的痕》()、《蘇軾的赤壁》()、《永遠的蘇武》()、《千年一嘆》()等,不難發(fā)現(xiàn),好的標題,要么來源于詩句的化用,要么來源于名人的言論,要么是就是精心的構(gòu)思。而有的人就直接的將話題作為了文章的題目,雖無不可,但是就如同一雙毫無特點的眼睛,怎么呢能夠給人留下好而深刻的印象呢?因此,無形中常常影響作文的得分。如果說文章精彩則罷,所謂“一俊遮百丑”。但是,如果文章平平,那就會讓人覺得是處太少,所謂“吹毛求疵”嘛,人之常情。
五、深構(gòu)思,一定要寫出作文的深度。
追求深刻,這是從來都沒有動搖過的一個評分原則。可見,深刻的作文,是受到大家親睞的。它直接體現(xiàn)了考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意料與情理的較量》一文。而在高考考場中卻不時的傳來這樣作文,將簡單的問題人為的復雜化,將原本可以概括精練的內(nèi)容故意拉長,填充字數(shù)。考生是絞盡腦汁,閱卷老師是漠然視之這文章,怎一個“糟糕”了得!上文已經(jīng)在審話題部分談到,要弄清話題的內(nèi)涵和外延,實際上就是要求做到作文的深刻。
六、講文采,至少要有作文的亮點。
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云山霧水的表達,或重復羅嗦的語句,或平淡不驚的內(nèi)容,或按部就班的材料。想一想,這樣的作文怎能得到別人的喜歡?更遑論高考閱卷場上老師在翻來覆去的重復工作中,該看到了多少大同小異的作文啊!因此即使是就閱卷心理而言,如果在過程中能夠給老師一種眼睛突然為之一亮的感覺,那這樣的作文想不引起老師的重視和注意都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