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全面梳理強化指導
為幫助考生有效地進行文言文翻譯練習,特作以下幾點提示:
(一)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準。
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通常講究信、達、雅。所謂信,指的是忠實于原文。原文講的是什么意思,譯成現代漢語后應能如實傳達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隨意增減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謂達,指的是譯成的話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要文通字順,不能夠雖然忠實原文,卻譯得句子拗口,令人難讀或難懂。至于雅,則是比較高的要求,指的是譯成的現代漢語具有較高的表達水平,不但能忠實于原文,還能把原文的意蘊較好地傳達出來,文筆流暢優美。
(二)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五字要訣:
文言文翻譯要能做到信、達、雅,應該掌握五字訣:留、刪、增、調、變。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不必翻譯。硬要翻譯,反而會弄巧成拙。
2.刪,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地用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刪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的,亦可刪去。
3.增,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增補出來。
4.調,將古今漢語不同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調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是一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就要把定語“可以終身行”調到中心詞“一言”之前。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兩個賓語前置句,應按“不知句讀,不解惑”來翻譯。
5.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譯為“(湖面)風平浪靜”。
(三)處理好直譯和意譯的關系。
從高考的特點與考查的目的出發,古文的翻譯總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要譯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XX年全國語文高考試卷第16題(2)“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必須翻譯成:“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譯文中括號內的文字是根據文意增補的。而原文中“及”“盡”兩字,應正確理解為“到……時”、“竭盡”才算落到實處。所謂意譯,則是根據原文表達的基本意思來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實。從高考的特點來看,固然要考查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宏觀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夠從微觀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漢語字詞句式等語言知識。因此,命題者一般來說總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譯的方式,只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為輔助手段,如上文所舉“波瀾不驚”的例子。
(四)處理好一些特殊用詞和修辭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處理。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金戈鐵馬”,借代精銳的部隊;“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借代曹操戰船,這里借代曹操水軍;“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堅固的城墻,而不能譯成“金屬筑成的城墻”。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說法。如“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會獵”是決戰的委婉說法;再如“權起更衣”,“更衣”即上廁所。